相比常年在聚光燈下熠熠生輝的消費、科技、醫藥,以及因為供需錯配今年來迅速翻紅的周期,作為農業主要子行業之一的種業,的確不算資本市場的頂流。但是,隨著周三的一則關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即將下發的重磅消息出爐,關于種業的報道瞬間鋪天蓋地。由于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市場對于種業未來將長期向好發展的預期也越發強烈。
為什么黨和國家這么重視種業的發展呢?我們不妨還是從最基礎的行業知識入手,一步一步進行了解。
1.種業是什么?
要說種業,我們可以先簡要介紹一下農業。農業生產產業鏈的上游是原料,包括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中游主要是糧食種植和土地承包等播種、耕耘、收獲的過程;下游則是農作物的生產加工環節。
種業是什么?顧名思義,就是從事農作物種子、種苗生產銷售的行業。種業位于農業產業鏈的最頂端,屬于農業領域中科技含量最高且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對于作物產量、質量和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決定意義,因此又被稱為農業生產的“芯片。
民以食為天,關于農業的重要性,挖掘基認為實在不需要贅述了,尤其是糧食安全,一直被視為“國之大者”。新冠疫情之下,多國宣布限制糧食出口,更是凸顯了筑牢糧食供應鏈的戰略意義。
在我國面臨人口增速放緩、農村勞動力人口減少以及耕地面積受限的背景下,要保證糧食安全,必須要想辦法提高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量,高質量的種子就成為了破局的關鍵。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世界各國政府均把促進種業發展作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2、種業產業鏈的構成
種子行業全景圖譜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如果按環節拆分,種業產業鏈主要包括育種、制種和銷售三部分。其中,育種是核心環節。行業內的企業也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類是育種型(科研開發能力)。育種就是進行新品種的研發,比方說通過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等方法,培育出高產、抗病、優質的新品種。這類企業主要包括農業科研院所和專業育種公司等。
第二類是制種型。一般是委托制種,就是接受需要制種的種子公司送來的親本種子,組織當地農戶進行大田制種,再回收成品種子銷售給委托制種的種子公司。
第三類是銷售型。這類公司主要從事種子的銷售,將商品種子賣給下游的種植者。行業內的大部分公司都屬于銷售型公司。
第四類是綜合型(科研開發能力)。即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這類企業綜合實力較強,具有種子培育、擴繁以及銷售與推廣的全流程服務能力,相應的數量也比較少。(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3、我國種業的發展現狀
1999年《種子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種業開始試點市場化。2011年后,國內種業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化育種新格局。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種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全面進入市場化、產業化時代。市場規模也從1999年的330億,穩步增長至2015年的1170億。
但2016年以后,由于我國糧食庫存過剩,國家提出了以“調面積、減價格和減庫存”為主的供給側改革,種子市場開始承壓,種業市場空間一度停滯在1200億左右。
根據去年數據,目前我國種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13億元,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我國種業市場展現出“起步晚、進步快”的特質,以雜交水稻技術為例,在過去的奮斗歷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成就。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但客觀來看,我國種業目前實際上處于“大而不強”的格局,在部分關鍵環節仍然存在“卡脖子”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問題。
1)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中度低
雖然從2010年以來,隨著一系列的行業政策出臺,企業門檻提高,種業行業快速整合,種子企業的數量明顯下降。但是,截止2018年末,我國種子企業仍有5663家,其中資產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僅有373家,占比不足7%。此外,我國種業行業CR10的市占率僅為18%,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全球CR10市占率已超過60%。
2)市場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
我國種子企業以生產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為主,面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舉個例子,我國目前有近千家企業都在生產玉米種子,但由于雜交玉米的育種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它們生產的產品從技術上已經沒什么差別,同質化相當嚴重。疊加我國在2015年修訂了《種子法》之后,品種審定的門檻大幅降低,使得品種數量井噴,比如說2019年玉米的審定數量就高達2016年的4倍。

數據來源: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方正證券
同時,2016年開展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更是使得頭部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大幅明顯下降,面臨明顯的生存壓力。此外,國家加快推進種業對外開放,本土種企還要面臨大型跨國種企的競爭,這背后的內卷程度可想而知。
3)缺乏原始創新性技術,種子大量依賴進口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種子行業的科技含量仍然有待提升。比如說,當前我國在生物技術育種領域方面的論文發布數量和專利申請總量均位于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雖然在數量方面表現出色,但無論是從發文影響力還是從專利質量來看,我國和美、德、澳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背后的原因是,我國在生物技術育種領域仍缺乏自主創新的原始技術。
以基于CRISPR/Cas的基因編輯技術為例,雖然國內學者進行了諸多改進,也取得了一些相關的自主知識產權,但目前的研發仍然以延伸性、尾隨性居多,存在原始創新性不足的問題。并且目前常用的基因編輯的核心技術源自美國,核心技術的專利權基本由歐德森–柏若德斯大學和科迪華公司所掌握。
同時,我國是種子凈進口國,部分重要的農業生產種子(比如蔬菜)嚴重依賴進口,2019年的貿易逆差達2.24億美元。從全球的種業競爭格局來看,銷售額排名前十大基本上都被歐美企業壟斷,僅拜耳(德國)+柯迪華(美國)的市場份額就占到了全球的四成,唯二上榜的中國企業只有被中國化工收購的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約6.7%)和隆平高科(約1%)。由此可見,我國種業的確存在關鍵環節“卡脖子”的風險。(來源:《全球作物種業發展概況及對我國種業發展的戰略思考》,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1年第4期)
4、當前時點,種業具備什么樣的投資機遇?
1)政策大力支持,行業競爭格局有望重塑
正是因為種子具備農業“芯片”的重要意義,但國內市場又暫時面臨一系列的現實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種業的發展,將種源安全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在政策的驅動之下,我國種業的同質化競爭的格局有望轉變,不具備技術創新和研發實力的產能中小公司或將逐步出清或者被兼并,頭部公司的研發、品種優勢以及集中度有望得到增強,或將帶動盈利能力的提升。
2)玉米種植周期向上邏輯不變,景氣區間有望持續
玉米種子周期波動來自玉米量價變化,而玉米種子的需求取決于玉米的需求,沿著“玉米漲價—農戶種植積極性提高—優質種子需求增加—種子價格上漲”進行傳導。由于制種與種植不同步,價格變化一般存在1個種植季的滯后期。
從需求端來看:超5成的玉米消費用于飼料。說到飼料,就跟豬周期有關。7月份,中央連續3次凍豬肉收儲合計5.3萬噸,以提振市場信心。且豬價已下跌至階段性低點,隨著傳統豬肉消費旺季來臨,預計價格將逐步見底反彈,供需結構方面將迎來改善。截至2021年6月,能繁母豬存欄4564萬頭,同比增長25.70%,環比增長3.7%,生豬存欄拐點未現;飼料累計產量1.39億噸,累計同比增長21.1%。生豬存欄有望繼續增長,對應飼料需求旺盛,帶來玉米種子的需求向上。
從供給端來看:08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開始推行玉米臨儲制度,08-15年間,玉米播種面積和庫存持續攀升。16年取消臨儲政策后,國內玉米價格和播種面積回落,庫存也從15年的2.4億噸大幅減少至20年的1.1億噸。截至2019/20種植季結束,玉米庫存消費比已下滑至38.75%,臨近30%的庫存安全線下線。2月25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明確要求東北和黃淮海等地區增加玉米面積1000萬畝以上;從上到下開始多次提及增加玉米種植面積,政策驅動下新一輪種植結構,調整周期即將開啟。國內庫存低位,而進口方面,在養殖利潤虧損背景下,下游對高價原料的選擇或將更為慎重,或將對進口玉米增量形成壓制。
整體而言,當前飼料需求繼續上行,而玉米庫存已降至安全線附近、供給不足。短期看,三季度新玉米上市量增多導致玉米價格高位回落;但中期看,庫存壓制解除+需求維持歷史高位,玉米有望繼續維持高價,帶動玉米種子景氣區間持續。
3)轉基因技術突圍,市場規模有望實現突破
挖掘基在前文中提到,近年來,我國種業的市場規模一直在1200億元左右徘徊,止步不前。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公式:種子的市場規模=種植面積單位用種量X種子商品化率X種子價格。受耕地面積限制,種植面積難以實現擴張;單位用種量方面,隨著播種方式的變革和種子質量的提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因此我國種業市場規模想要實現突破,主要依靠部分種子(如小麥、蔬菜)的商品化率提高和種子價格的提升。
種子商品化率
就是農戶播種的種子是向企業購買來的比例。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留種。自留種背后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購買的種子以雜交種子為主,當年表現良好,但是二次種植不穩定,如果留種可能會造成優良性狀的遺失。在發達國家,種子的商品化率很高,可達90%以上。我國主糧(玉米、雜交稻)商品化率已達100%,但部分農作物商品化率不足50%,整體商品化率在73%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種子價格
種子價格是種業企業盈利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種業同質化嚴重,價格很容易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大幅波動。目前我國種子價格偏低,種糧比僅為2-8倍,遠低于國際上20-30倍的水平,老有人說“國外種子按粒賣,國產種子論斤賣”,具備明顯的提升空間。國內政策也在逐步放開種子價格。
——那么價格應該如何提升呢?
目前來看,企業傾向于進一步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這類品種由于競爭者較少,通常具備較強定價權。轉基因種子單價約為常規種子2倍,轉基因技術或將成為重要的破局思路。
我國部分種子存在單產劣勢、抗蟲性低等問題,成為我國提升糧食自給率的掣肘之一,轉基因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途徑。
目前,大豆、玉米轉基因證書陸續發放,商業化推廣一旦啟動,市場格局或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由于轉基因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小企業難以為繼,龍頭企業有望獲得行業擴容+市占率提升帶來的雙重機遇。參照美國轉基因種子市場價格,我國轉基因玉米的終端市場收入空間達693億元,理論利潤空間為135億;我國轉基因大豆的市場收入空間達85億元,理論利潤空間為16.5億,空間巨大。(以上來源:國聯證券,方正證券,中泰證券,中原證券等)
至于投資方面,由于行業之前面臨的問題,業內公司整體的盈利能力一般,而市場給予的估值較高,中信種業指數的市盈率-TTM目前高達229倍,市凈率在6倍左右,的確不便宜。投資種業需要守正出奇。對于風險承受能力匹配,對種業又長期看好的投資者,可以嘗試控制好倉位,左側分批布局;對于偏好穩妥的投資來說,不妨耐心等待基本面拐點得到進一步確認,估值有所消化的時候再考慮進場。(數據來源:Wind,2021.9.10)
整體而言,種子既然被稱為農業的“芯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看好種子的長期發展機遇和看好芯片半導體的未來其實不謀而合。核心邏輯都是我國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一定會逐步解決在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實現產業鏈的國產替代。政策將種子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我國種業格局有望長期向好,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集中度的提高,優質種業公司有望擺脫跟隨糧價波動的周期特征,凸顯成長屬性,我國種業有望迎來全面的價值重估。(來源:華夏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