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創中國二系雜交小麥育種技術體系;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種百余個,累計推廣超3億畝;西瓜、白菜等果蔬新品種成為國內第一大品種……北京匯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種業科研“國家隊”,而“種業硅谷”就在通州區于家務鄉。坐落在于家務鄉的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多年來通過引導科技、產業等要素加速集聚,種業高精尖集群態勢初顯,瞄準“卡脖子”技術取得一系列突破。

將于年內投用的國際種業研發中心可為園區提供科研辦公、檢驗檢測、會議展覽等服務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今年4月初,北京市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其中,明確提出聚力打造“種業之都”,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其實,早在10年前,一片孕育希望的“種業硅谷”就已經落戶在北京東部,生根破土。2011年,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成立了。截至目前,該園區已累計引入中國農大、北京農林科學院等4家高校院所和法國利馬格蘭等60余家企業,建立15個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培育孵化十余家科技型企業,其中澳佳生態等企業成功上市。
10年來,這塊土地上,科技探索之路沒有一天停歇,每天都在上演著神奇的“種業奇跡”。
在于家務鄉的西垡村,有一片近300畝的麥子地,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位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的試驗基地,該基地集新品種選育、示范及親本繁殖于一體,著名的中國二系雜交小麥的部分研發工作就是在這里進行的。
雜交小麥應用是世界性難題,也是大幅度提高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的首選途徑,更是國際農業高技術種業競爭的焦點。
如今,中國二系雜交小麥作為我國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正快速走向大面積生產。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創制的京麥系列雜交小麥正大規模推廣應用。而這一國際領先技術的試驗田,就位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
“與常規育種相比,雜交小麥具有增產潛力大、穩產性好、適應性廣等顯著特點,大面積應用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昌平告訴記者。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趙昌平等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小麥光溫敏雄性不育現象并找到相關材料,歷時二十余年探索,在國際上首創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攻克了雜交小麥的世界科學難題。中國二系雜交小麥體系的創立,也被認為是我國農業科技中繼雜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原創性成果。
此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陸續審定了京麥9號、京麥179、京麥21等一批豐產穩產性好、耐瘠薄土地、抗旱節水能力突出的北京雜交小麥品種。“實踐表明,北京雜交小麥綜合優勢明顯,與常規小麥相比,可增產20%以上,節水50%以上。”趙昌平介紹。初步統計,“十三五”以來,北京雜交小麥在北方麥區應用面積達到30萬畝/年以上。
近幾年,依托通州國際種業園試驗基地開展的雜交小麥品比測試、親本種子繁殖等工作,已育成京麥9號、京麥179、京麥21、京麥22等多個雜交小麥新品種,有力推動二系雜交小麥的快速推廣應用。
玉米作為我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農業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對象。
在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已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種百余個。其中,“京科968”推廣種植超過1億畝,全國年種植面積連續多年超過2000萬畝,增產糧食100多億公斤,是我國當前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主導品種之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被譽為“我國近十年來作物育種的標志性成果、可與國外抗衡的品種”。
“不僅僅是糧食,園區內培育的系列蔬菜新品種為阻擊跨國公司對國內蔬菜種業的沖擊,也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平臺公司總經理王銘堂透露,誕生在該園區的“京秋3號”成為秋白菜育種的標桿品種,“京春娃”打破跨國公司對春白菜的長期壟斷,“京欣”“華欣”“京美”系列品種支撐了北方保護地西瓜兩次品種更新,“京葫36”西胡蘆新品種打破跨國公司對溫室西葫蘆品種的長期壟斷……
“種業硅谷”正著力打造特色園區,強化科技創新,瞄準“卡脖子”技術,打破一道道技術難關。
建成10年的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正加速集聚育種界頂尖科研和企業力量。
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內,航天育種企業、花卉研究基地、蔬菜技術研究中心等星羅棋布,“國家種業硅谷”“科技農業小鎮”等標識隨處可見。
漫步其中,航天育種科技園的太空番茄一串串像是“葡萄”;太空辣椒比黃瓜還長,果實拖到了地面;工廠化育苗溫室里,手拿遙控器的工人可以輕松進行自動噴淋裝置的移動……最吸引人的還是高通量分子育種實驗室,一臺機器一天可以檢測數以萬計的農作物DNA。
夢幻般的新科技,在這里不斷呈現,高端人才也在不斷匯聚。截至目前,該園區引進碩士以上各類高層次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王銘堂介紹,該園區目前提供基礎服務、高端科技物業服務、高水平共性技術服務、高效率種業技術成果轉移服務、高質量創新創業服務等五大服務,打造綜合性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孵化器育出‘金鳳凰’。”王銘堂表示,目前該園區已培育孵化澳佳生態、方圓平安、神舟綠鵬等科技型企業十余家。
來源丨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