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銹病病菌周年侵染生活史是什么
答:楊凌老科協咨詢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李省印說,小麥銹病分為條銹病、葉銹病、桿銹病。以農業生產上威脅最大的小麥條銹病病菌為例,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轉主寄主為小檗。其周年侵染生活史可分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個環節。
小麥條銹病病菌為氣流傳播,在中國甘肅的隴東、隴南、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熱月份旬均溫在20℃以下的地區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隨氣流傳播到中國冬麥區后,遇有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即可侵染冬麥秋苗,秋苗的發病開始多在冬小麥播后1個月左右。秋苗發病遲早及多少,與菌源距離和播期早晚有關,距越夏菌源越近、播種越早則發病越重。當平均氣溫降至1~2℃時,病菌開始進入越冬階段。1月份平均氣溫低于-6至-7℃的德州、石家莊、介休一線以北,病菌不能越冬,而這一線以南地區,冬季最冷月月均溫不低于上述溫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陽,陜西關中、安康等地則可以菌絲狀態在病葉里越冬,成為當地及鄰近麥區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
翌年小麥返青后,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蘇擴展,當旬均溫上升至5℃時顯癥產孢,如遇春雨或結露,病害擴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在具有大面積感病品種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為流行的兩大重要條件。如遇較長時間無雨、無露的干旱情況,病害擴展常常中斷。因此常年發生春旱的華北發病輕,華東春雨較多,但氣溫回升過快,溫度過高不利該病擴展,發病也輕。只有早春低溫持續時間較長,又有春雨的條件下發病重。品種抗病性差異明顯,但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于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