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畝產小麥比去年畝均多產133斤!”近日,隨著測產數據的公布,山東省高唐縣尹集鎮劉王莊村小麥測產現場的100余名村民頓時歡呼雀躍起來。
“實踐證明,我們把土地交給專業化的服務公司來全程打理,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劉王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慶手捧金燦燦的麥粒,滿心歡喜。今年小麥大豐收,也讓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收獲了“第一桶金”。
“我們圍繞‘黨建引領’這個主題,以鄉村振興為主線,引進了山東高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針對合作社提供專門的土地托管服務,以‘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抱團發展,讓黨支部成為引領合作社的一面鮮紅旗幟。”尹集鎮黨委書記王京明介紹,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土地變成了股權,自己成為社員,農民徹底從土地里解放出來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農村開展土地流轉的難度可想而知。“我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到時候如果收益不如自己種糧收益高怎么辦?”尹集社區書記韓方躍和張新慶走訪時,發現不少村民對土地流轉的收益存在擔憂。
圍繞如何把好事辦好,社區、村黨支部、企業三方經過多次商議研究,最終提出了“保底收入+收益分紅”的模式,讓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獲得最大收益。保底收入是指合作社每畝地每年給農戶900元流轉費;收益分紅是指每畝地每年超出900元的收益,合作社再給農戶分紅。
該流轉模式在去年秋種前一提出,便點燃了劉王莊村農戶的積極性,短短幾天內合作社就從農戶手中流轉出300畝土地。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合作社人手不夠、機械不夠、資源不夠,土地如何才能管理好?“多方考察研究后,合作社以每畝地500元的價格集中托管給山東高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公司負責流轉土地的管理,包括播種、施肥、打藥、澆地、收割等全過程。”韓方躍介紹,此舉實現了土地規模化、機械化、科學化種糧。
土地交給企業管理,企業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如何保證?“我們把土地收益分成兩部分,七成給農戶、合作社分紅,三成給企業分紅。”韓方躍感慨,土地收益分紅給企業的這一創新性想法,不僅改變了企業以托管費為主要收入的經營理念,還把合作社與企業捆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多打糧成了企業的主攻方向。今年春季,小麥條銹病高發,由于企業做到了事前科學預防,300畝流轉小麥沒受到條銹病影響,為小麥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保底收入+收益分紅’的模式已在該鎮鋪開,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突破了1.1萬畝,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土地種植模式,創新了‘耕種管收賣’的多環節閉環服務新模式。”王京明感慨,此舉不僅解決了黨支部合作社科學種田的難題,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糧食產量,迎來了“糧滿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