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團三連職工白傳友小麥單產突破800公斤!”“67團十一連職工于雪振小麥單產806公斤!”“67團十一連職工王清茂39.22畝冬麥單產811公斤,創我師市乃至伊犁河谷最高紀錄!”……
7月7日傍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小麥種植戶和農業工作者們都屏住呼吸,聆聽著一個個數據。
“‘禾下乘涼夢’,終會有夢圓的一天!”可克達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志平抓著金黃飽滿的麥粒激動不已。
7月7日至8日,第四師可克達拉市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業、種業、農技、科研等部門和領域專家、技術員前往67團進行小麥實地測產與實收。經過面積不等的測產,單產量最高811公斤、最低756公斤。
實收中,工作人員對麥田經過丈量、機械收獲脫粒、稱重、水分測定、取樣測定雜質率等環節,最終得到39.22畝冬小麥31807公斤、單產811公斤的最好實收產量。
第四師可克達拉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糧油主產區,將打造安全的糧食基地作為首要目標,在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提升種植效益上持續發力。
據了解,今年該師市整合了1.6億元資金用于鼓勵糧油生產,通過引導職工種植“新冬41”“伊農18”等優質冬小麥,“農林315”等優質水稻,糧食總面積達150萬畝;優質油料作物10萬畝,既保障了糧油產量的穩中有升,也有效促進了職工增收。
“我們選擇的是耐寒、抗逆性和抗病性強的優良品種進行推廣普及,從根本上為小麥高產打下了基礎。”第四師可克達拉市種子管理站站長劉忠全介紹。
“良種更新換代、技術不斷創新以及適宜的物候條件,再加上農機、農藝等配合,都是實現小麥高產田不斷涌現到普及的必要條件。”該師市農業農村局綜合管理科科長湯本飛說,他們將繼續在病蟲害綠色防控、高效節水滴灌、水肥一體化、生產機械以及防災減災等方面開展新探索和新突破。
據悉,該師市農業農村局在把好糧食種植第一關——種子關的基礎上,狠抓糧食作物綠色優質高產高效模式攻關,通過中低產田改造以及配套種植栽培管理技術推廣應用,使小麥單產持續走高。
沈睿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