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ye)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xin)
發布信息
發布(bu)信息
排名推廣
排(pai)名推(tui)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簡訊 » 正文

“中國糧倉”的豐收密碼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7-16  來源:河南日報  瀏覽次數:398
 
 
  760.64億斤!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數據顯示,今年我省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量760.64億斤,比上年增長1.3%。其中小麥總產量760.56億斤,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28.3%。小麥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量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考察調研時,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當看到小麥豐收在望時,他指出,“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當時正是小麥灌漿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全省上下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加強麥田管理保豐收,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中原熟,天下足。我省夏糧再獲豐收,“中國糧倉”名副其實,農業“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進一步凸顯。
 
  ■政策給力穩定夏糧播種面積
 
  夏糧豐產豐收,離不開政策“護體”。
 
  “小麥最低收購價又漲了,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麥收期間,行走在中原大地,處處可聞這樣的感慨。
 
  “從各地情況看,普通小麥收購價每斤在1.2元以上,優質專用小麥收購價每斤在1.3元以上,均比上年高0.1元左右,再加上增產因素,粗略估計,僅小麥一季,全省種糧農民就能增收80億至90億元。”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俊忠說。
 
  加大政策扶持,讓種糧有盼頭。落實“長牙齒”措施,讓種地有保障。
 
  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黨政同責要求,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今年全省夏糧播種面積8538.21萬畝、比上年增加23.79萬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8536.04萬畝、比上年增加25.54萬畝。播種面積增加為保夏糧豐收奠定了基礎。
 
  ■“云種地”提升糧食產能
 
  小塊農田里,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揮汗耕作的場景不多見了。
 
  商水縣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地頭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物聯網太陽能殺蟲燈等“硬核裝備”應有盡有。
 
  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種糧人即使在家里也能看苗情、澆水、噴藥,實現了“云種地”。
 
  種地方便了,產量也提高了不少。“之前自己種,一畝地滿打滿算800斤左右,劃入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后,畝產已經超過千斤。”種田“老把式”葉縣仙臺鎮大李莊村村民宋國立,如今對科技種田心服口服。
 
  “我省糧食生產之所以能連年豐收,一個重要原因是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堅持不懈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據測算,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畝均可提升糧食產能150斤以上。越來越多的‘望天田’變成‘噸糧田’,全省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累計達到6910萬畝。”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說。
 
  ■良種良法缺一不可
 
  既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產量的影響舉足輕重。
 
  來看看這一個個“明星”種子:優質強筋小麥“鄭麥369”打破了小麥品種“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的怪圈,平均畝產1200斤左右,每斤比普通小麥價格高5分錢左右;“周麥36”能抗8級風不倒伏,同時對條銹病等具有良好抗性……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超過45%。
 
  目前,我省擁有種子繁育基地430萬畝,年產小麥種子18億公斤以上,除滿足本省需求外,每年還向省外調出5億公斤左右。
 
  “依托省‘四優四化’重大科技行動支撐計劃,我省初步形成豫北強筋小麥適宜生態區、豫中東強筋小麥次適宜生態區和豫南沿淮優質弱筋小麥適宜生態區,到2025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播種面積將達到2000萬畝。”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雷振生介紹,我省育成的強筋品種“鄭麥366”與美麥、加麥面包烘焙品質相當,育成的弱筋“鄭麥103”制作餅干感官評分優于進口麥。
 
  “還是那片天,還是那片地,同一個小麥品種,產量為什么會有那么大差別?”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這就像孩子的成長,基因很重要,但后天的學習習慣、成長環境也很重要。
 
  小麥生產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工程,不僅涉及品種,良技良法配套也很關鍵,栽培、植保、土壤改良、測土配方施肥、數字農業等技術都可以挖掘糧食生產的潛力。
 
  修武縣的小麥高產突破就印證了這一點。修武縣王屯鄉周流村高產示范田全面推廣了重施各類農家肥、巧用土壤調理菌、落實深耕細耙、寬窄行精播勻播等技術,使小麥新品種的穗粒數和千粒重的潛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平均畝產高達898.26公斤,比去年全國小麥單產最高紀錄高出40多公斤。
 
  ■科學減損確保顆粒歸倉
 
  在麥田里舉行機收減損大比武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從事農機作業十多年了,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比賽,比的不是誰收得快,而是誰收得好,看誰機收損失小。”如何降低機收損失,52歲的農機手老焦摸索出一套竅門:作業時要保持勻速前進,同時要根據小麥地塊和品種的特性,控制好割幅。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我省把舉辦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作為推動糧食收獲減損的重要一環。
 
  減少機收損失就是增加糧食產量。“今年全省小麥種植面積超過8500萬畝,機收損失率降低一個百分點,就等于增產7億多斤小麥。”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省農機技術中心主任凌中南說。
 
  今年“三夏”期間,省農機中心專門印制了《豫見豐收顆粒歸倉》的小冊子發放給農機手,針對不同場景給出了機收減損的“絕招”。
 
  一手抓糧食生產,一手抓機收減損。確保顆粒歸倉,才能有底氣把飯碗端得更牢。
 
  ■社會化服務破解難題
 
  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會種地、00后不問種地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當下也正是如此。麥收時節,驕陽似火,一臺臺聯合收割機穿梭往來成了麥收的“主角”,農民則“躲”在樹底下吃著西瓜、拉著家常。
 
  這個“三夏”,農戶收麥不進地,忙活的是像李杰一樣的新農人。李杰是滎陽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在蘭考、新鄭、鄢陵等地托管了11.7萬畝土地。
 
  “土地托管不用流轉土地,在老百姓眼里,地里產的糧、糧賣出的收益都是自己的,只不過地交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去種而已。”李杰常常把自己比作給小農戶打工的“長工”。土地托管給會種地、善經營的專業化社會組織,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還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增加務工收入。
 
  糧食收了沒地兒放,就地賣了價格低,這個兩難咋解決?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糧食銀行”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農民把余糧存入‘糧食銀行’后,可以按照當時價格兌付現錢,也可以活期或者定期存糧,合作社每月支付利息,不僅安全,而且較好地解決了農家日常糧食儲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學和占地等問題,消除了農戶對糧價波動的顧慮,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說。
 
  “十三五”期間,我省培育各類新型高素質農民約113.02萬人,他們領辦創辦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19.02萬家。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競出彩。(記者 劉曉波)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