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國家級玉米、稻品種審定標準(2021年修訂)》
(征求意見稿)
2021年7月6日
國家級玉米品種審定標準
1 基本條件
1.1 抗病性
1.1.1 籽粒用玉米品種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大斑病、莖腐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西北春玉米類型區: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及人工接種鑒定未同時達到高感。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小斑病、莖腐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中低海拔)類型區、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紋枯病、莖腐病、大斑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類型區:灰斑病、大斑病、穗腐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東南春玉米類型區:紋枯病、莖腐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及人工接種鑒定未同時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區品種還應對以下抗病性進行鑒定。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絲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類型區:大斑病、絲黑穗病。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彎孢葉斑病、南方銹病、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中低海拔)類型區:小斑病、南方銹病。
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類型區:紋枯病、絲黑穗病。
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小斑病、南方銹病。
東南春玉米類型區:小斑病。
1.1.2 青貯玉米品種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西北春玉米類型區:大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其它葉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小斑病、莖腐病、彎孢葉斑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其它葉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類型區、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東南玉米類型區: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均未達到高感;其它葉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區品種還應對以下抗病性進行鑒定。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絲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類型區:絲黑穗病。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類型區、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東南春玉米類型區:灰斑病、南方銹病。
1.1.3 鮮食甜玉米品種、糯玉米品種
北方鮮食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絲黑穗病、大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黃淮海鮮食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絲黑穗病、矮花葉病、小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西南鮮食玉米類型區:絲黑穗病、小斑病、紋枯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東南鮮食玉米類型區:小斑病、南方銹病、紋枯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1.1.4 爆裂玉米品種
莖腐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抗逆性狀進行鑒定:絲黑穗病、瘤黑粉病。
1.2 生育期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每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比對照品種不長于1.0天,或收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
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西北春玉米類型區:每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比對照品種不長于2.0天,或收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
當國家區試對照品種進行更換時,由玉米專業委員會對相應生育期指標作出調整。
1.3 抗倒伏性
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分別≤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不超過20%。
1.4 品質
普通玉米品種籽粒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
1.5 一致性和真實性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2個;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4個。
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3個的,需進行田間小區種植鑒定證明有重要農藝性狀差異;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3個的,視為相同品種處理。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5.0%,且每年增產≥3.0%,生產試驗比對照品種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的試驗點比例≥60%。
2.2 綠色優質品種
2.2.1 抗病品種: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所在區域鑒定病害均達到中抗及以上。
2.2.2 適宜機械化收獲籽粒品種: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品種。
含水量低:東北中熟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8%,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6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抗倒性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70%。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與對照相當,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產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
抗倒伏: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90%。東北中熟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8%,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3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與對照相當,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
高產: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50%。東北中熟組和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3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抗倒性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70%。
抗倒伏、含水量低: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抗倒性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90%。東北中熟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8%,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90%。
2.3 特殊類型品種
2.3.1 糯玉米(干籽粒)、高油、高賴氨酸(優質蛋白玉米,QPM)、高淀粉玉米
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品質:糯玉米(干籽粒):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總量比率≥97.0%。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高賴氨酸玉米:賴氨酸(干基)含量≥0.4%。高淀粉玉米:粗淀粉(干基)≥74.0%。
2.3.2 青貯玉米(不包括糧飼兼用)
生物產量:收獲時參試品種生物產量(干重)比青貯玉米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增產試驗點率≥50%。
生育期:以同一生態類型區大面積推廣的青貯玉米品種或國家(省)區域試驗的普通玉米對照品種為對照,參試品種生育期應與對照品種相當或不晚于對照;或普通玉米對照品種黑層出現時,參試品種的乳線位置應≥1/2。
品質(兩年平均):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0%,淀粉含量≥30%。
持綠性:收獲時全株保持綠色的葉片所占比例(%)。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試驗點比例≤2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對照。
2.3.3 鮮食甜玉米品種、鮮食糯玉米品種
產量:鮮果穗產量比同類型同品質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品質優于對照的減產≤3.0%。
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評分不低于對照(85.0分)。鮮食甜玉米品種:鮮樣品可溶性總糖含量。鮮食糯玉米品種:直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總量比率。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時存在甜和糯兩種類型籽粒,屬糯玉米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直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總量比率。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2.3.4 爆裂玉米品種
產量:比同類型同品質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品質優于對照的減產≤3.0%。
品質:膨化倍數,爆花率,籽粒顏色。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國家級稻品種審定標準
1基本條件
1.1 抗性(病、蟲、冷、熱)
每年南方稻區(不含武陵山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年度≤6,同時,品種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每年武陵山稻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每年北方稻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且稻瘟病抗性≥5級的品種(稻瘟損失率最高級)不得低于對照。
南方稻區的單季晚粳品種、北方稻區的黃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種的條紋葉枯病抗性最高級≤5級。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區還應對以下抗逆性狀進行鑒定。
南方華南稻區:白葉枯病、白背飛虱(早秈)、褐飛虱(晚秈)。
南方長江上游稻區:褐飛虱、耐冷性、耐熱性。
南方長江中下游稻區: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晚粳)、白背飛虱(早秈)、褐飛虱(不含早秈)、耐冷性(晚秈)、耐熱性(中秈)。
南方武陵山區:耐冷性。
北方早粳區:耐冷性。
北方華北中粳區:條紋葉枯病。
1.2 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和晚秈早熟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麥茬秈稻、華南感光晚秈品種不長于對照1.0天;早秈遲熟和晚秈中遲熟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3.0天;長江上游中秈、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和黃淮海中熟中粳、東北早粳中熟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5.0天;其他類型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7.0天。當國家區試對照品種進行更換時,由稻專業委員會對相應生育期指標作出調整。
1.3 結實率
中稻品種年度結實率<70%的區域試驗點≤3個,晚稻品種年度結實率<65%的區域試驗點≤3個。
1.4 抗倒性
品種年度區試倒伏點、生產試驗倒伏點占總試驗點的比例≤20%。
1.5 旱稻品種抗旱性
抗旱級別≤5級。
1.6 一致性和真實性
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年份、不同試驗組別、不同試驗渠道中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2個;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3個。
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2個的,需進行田間小區種植鑒定證明有重要農藝性狀差異;申請審定品種與已知品種DNA指紋檢測差異位點數=0、1個的,視為相同品種處理。
2 分類品種條件
2.1 高產穩產品種
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稻或雜交稻,與對照同等級品質,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品種增產≥3.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1.0%,每年區域試驗增產、生產試驗≥0.0%試驗點比例均≥65%。或比對照品質差的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點比例≥75%。
雜交稻作對照品種的常規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相應降低3個百分點。
常規稻作對照品種的雜交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相應增加2個百分點。
2.2 綠色優質品種
2.2.1 抗病品種:南方稻區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以上,或華南稻區白葉枯病抗性達到中抗以上;武陵山區稻區稻瘟病抗性達到抗以上;北方、南方稻區粳稻稻瘟病抗性達到抗以上,同時條紋葉枯病達到抗以上。
2.2.2 抗蟲品種:早秈對白背飛虱或褐飛虱達到中抗及以上水平,中秈及晚秈、晚粳對褐飛虱達到中抗及以上水平,且優于對照品種一個級別以上。
2.2.3 優質品種:品種品質達到部頒標準2級及以上。
2.2.4 輕簡化栽培品種:機械插秧品種,抗倒伏程度≤3級,長江中下游雙季早稻、雙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雙季晚稻每年區域試驗結實率平均不低于對照。直播品種:抗倒伏程度≤3級,長江中下游雙季早稻、雙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芽期耐低氧發芽率≥90%(或淹水條件下成秧率≥80%),雙季早稻苗期耐寒;雙季晚稻每年區域試驗結實率平均不低于對照。
2.2.5 綠色優質品種產量指標
2.2.5.1 綠色品種抗性達到1級且優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比對照減產≤5.0%;達到3級且優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比對照減產≤3.0%;達到3級但低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比對照增產≥3.0%;達到1—3級但與對照同級,每年區域試驗比對照減產≤0.0%。
2.2.5.2 優質品種達到1級且優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比對照減產≤5.0%;達到2級且優于對照,每年區域試驗比對照減產≤3.0%;達到1—3級但與對照同級,產量指標按照高產穩產品種的相應要求。
2.2.5.3 品種品質1級并優于對照,且稻瘟病、或褐飛虱、或華南白葉枯病中抗及以上的品種,每年區試比對照減產≤7.0%;品種品質2級并優于對照,且稻瘟病、或褐飛虱、或華南白葉枯病中抗及以上的品種,每年區試比對照減產≤5.0%。
2.3 特殊類型品種
糯稻品種:支鏈淀粉含量≥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