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種業“放管服”改革,激發玉米育種人員快速釋放科技創新積極性,新品種審定進入了“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快車道。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資料,2017年國審玉米品種171個,2018年國審516個,2019年國審664個,2020年國審802個。玉米品種審定“大躍進”!是喜還是憂?業界對此有不同評說。
甲方說是喜:2010年前后每年國審玉米品種大約在30-40個。品種是種子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優良品種支撐起一家企業或幾家企業,一個熱銷品種致富成千上萬營銷商人。絕大部分種子企業依靠購買新品種活躍營銷市場。精明的老板還有更深一層的算法,投資科研是個無底洞,花去500萬乃至上千萬可能有所收獲,但也可能“竹籃子打水一場空”。育種不如買種,根據審定品種排位和育種單位名稱,購買一個國審品種并擁有營銷權,特別是獨家擁有品種營銷權,頭兩年若能銷售種子100萬-200萬公斤,輕而易舉地就賺回了本錢;以后每年若能銷售800萬-1 000萬公斤,就能獲得10倍乃至更多的利潤。在“科企合作”指引之下,種業老板都爭搶著從科研院所購買新品種營銷權。水漲船高,一個新審定玉米品種售價從幾十萬迅速攀升至幾百萬乃至千萬元。
擷采2010年前后農業科研院所轉讓玉米新品種案例。
1.中單909,中國農業科學院選育,2100萬元轉讓中農良種、北京屯玉、北京華奧、山東黎明4家種業公司。
2.京科968,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選育,2000萬元轉讓北京順鑫、中種國際、山東登海、萬象德農、北京屯玉、河南現代種業6家公司。
3.鄭單958,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選育,先后以800萬元、4000萬元轉讓秋樂、金娃娃、金博士、萬象德農、中種集團等5家公司。
4.吉祥1號,甘肅武威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2680萬元轉讓敦煌種業,等等。
請注意:這幾家種業上市公司以及中種集團公司都積極從科研院所購買玉米新品種了!
乙方說是憂。中國玉米育種的主體在科研院所,還有難以計數的民間個體戶。育種門檻太低,搜幾份材料、租幾畝地就可以支攤起灶搞起雜交育種,一兩年兩三年就能鼓搗出好多個高仿、初仿、甚至是“比瓢畫葫蘆”組合。面對無孔不入的潛規則、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一大批在產量、質量、適應性都可與真品種媲美的“新品種”被無節制地生產出來了。同質化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
種子企業若依靠購買品種過日子,充其量算是一家批發兼零售的種子超市!這樣的種子企業有可能發展壯大嗎?
時過境遷了!今非昔比了!僅2020年就有802個國審玉米品種問世,售價也急劇下降甚至“跳水”了。從網上或微博搜一搜,科研院所公開叫賣新品種營銷權的廣告多了去了,原來可與黃金比價的新審定品種狂跌至“白菜”價,吆喝著十萬二十萬元都無人問津了。
嚴格審定品種質量、控制審定數量是減少產能過剩之源。辯證地說,新審定品種轉讓價格“跳水”,其實是一個行業淘汰洗牌的過程。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可以肯定,一些高仿、初仿的玉米品種將被迅速淘汰出局,有大批民間育種戶要金盆洗手了。
(來源:佟屏亞新浪博客,作者:佟屏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