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南方農村報 ,作者李曉芬 葉鳳林等
“我有著一個夢,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
這首袁隆平作詞的《我有一個夢》,講述著他自己的故事。
5月24日的長沙,天空灰蒙蒙。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從10點開始,前來告別的人們在殯儀館門外排成長隊,送別袁老最后一程。

5月24日上午,全國各地代表排隊向袁隆平院士遺體告別。
這位人間神農,就像一粒種子,回到了泥土。享年91歲的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南方農村報記者趕往長沙深切悼念袁隆平,一直在袁老身邊工作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從3月10日不慎摔跤入院到5月22日13點07分逝世,生命中的最后74天,袁老始終堅強、樂觀,時時記掛著田間高產攻關的雜交水稻,“總感覺他還在,從未離開。”

丨袁老最后的74天
5月23日上午9點20分,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下稱中心)的吊唁廳前,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一行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的遺照深深三鞠躬。

“袁老走得很安詳,面帶笑容。”中心二級研究員張玉燭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翻看春節期間與袁隆平的合影,“袁老一直住在師部農場,春節也在那里度過,離田比較近。他基本每一兩天就要去地里走一走,去年甚至一天去兩次。”
師部農場是中心位于海南三亞的科研基地。今年3月10日,91歲高齡的袁老,在那里不慎摔了一跤,后被緊急送至當地醫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和其他同事、醫務人員將袁老送上擔架。
“摔跤前的身體狀況很好,談工作差不多半小時。”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鄧啟云記得,3月7日,他曾向袁老師匯報了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方案和產業化推廣進展情況。

袁隆平院士(左)與李建武(右)最后一次握手。
同一天向袁隆平匯報科研工作的,還有隆平高科水稻育種首席專家楊遠柱。他說,“袁老師一再強調了,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決不能出問題。”

袁隆平(右)聽取楊遠柱(左)匯報工作。
李建武介紹,袁隆平生前最關心的是超級稻兩個工程,即雙季稻畝產3000斤和單季稻畝產1200公斤攻關。為了鼓勵參賽,2020年11月,袁隆平院士自掏腰包發出了攻關“邀請賽”。“畝產1200公斤,誰來應戰,奪標成功之后,重獎10萬元。我希望各位專家都來奪標,都來競賽。”
2020年12月20日,袁隆平邀請全國各地基地負責人,在三亞召開了2021年水稻超高產工作會議,布置了20多個試驗點,91歲高齡的他,講話長達40多分鐘。“他坐在那里兩個小時,每個基地的發言他都在認真聽。”李建武回憶。

2020年年底,袁隆平在三亞主持召開2021年水稻超高產工作會議。
5月9日,在袁老逝世前11天。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在三亞舉行的超高產試驗攻關做驗收專家。他介紹,本次驗收畝產達1004.83公斤,稻谷長得很好、很整齊,豐產性表現突出,“但還有增產潛力。”
李建武第一時間將好消息通過秘書傳遞給了袁老,并認為今年有極大可行性實現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問醫務人員,“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他擔心不適宜的氣候,會影響到水稻生長。
與袁老共事13年李建武說,“袁老師不到田里走一走,他就不踏實。住在師部農場,就是為了第一時間了解到田間情況。”
在三亞的醫院,袁老越來越想家。4月7日,他強烈要求回長沙,回到自己家里。家屬和醫生考慮到病情,將袁老送到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這一住,再也沒能出院。
由于無法到醫院探訪,鄧啟云多次電話向家屬、秘書詢問病情,直到再次見到袁老已是5月21日晚。
“看望了兩個多小時。”鄧啟云說,聽大家講完有關工作進展,老人家“努力”地說出“好”字。雖發音不清晰,但身邊的人都能聽明白。
“特別堅強,生病之后表現也很堅強。”張玉燭也在這一天最后一次見到袁老,“我握著他的手,感覺到他依然有力,后來我們一起唱歌,唱他喜歡聽的《紅梅花兒開》《紅色娘子軍》《團結就是力量》。”
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去世。袁隆平身邊多位同事和學生表示,“他是笑著走的”。
丨袁老師改變了我
袁隆平說過,“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受過袁隆平教誨的人,都尊稱他為“袁老師”。
現年36歲的李建武是袁隆平團隊最年輕的成員。于他而言,袁隆平是“伯樂”。李建武與袁隆平的第一次接觸,在2009年5月。彼時他是一名大四學生,在海南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實習,因其負責的稻田比周邊的長勢更好,引起袁隆平注意。袁隆平訝異于一個本科生有頗為豐富的水稻種植經驗。2010年,李建武被破格招錄為雜交水稻中心的研究人員,成為“袁家班”的一員。“在當時根本不可能,按往常至少博士才能加入。”他說。
與袁隆平相識于安江農校的鄧啟云,1988年進入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栽培生理研究室。1989年夏天,雜交水稻兩系法在南方遇到罕見的低溫天氣,研究陷入困境。袁隆平在總結會上講:“我們863重中之重是什么,就是要解決光敏核不育系的穩定關系,必須要有一個專人來做這個事情,誰行呢?我看鄧啟云就行。”就這樣,鄧啟云轉向了理論和技術研究,擔下重任并取得兩系法成功。
鄧啟云陪了伴袁老師38年,是第2、3、4期超級稻百畝片攻關品種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的培育者。

2017年,袁隆平院士(右三)與鄧啟云(右二)在湖南溆浦縣千畝連片的超級稻“種三產四”示范現場。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鄧華鳳回憶,1984年他從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畢業后,沒有材料、沒有經驗的他開始研究難度更大、創新性更強的兩系法。“我還只是一個中專生,沒有基礎,也沒有成果啊。能研究什么呢?”進了團隊,聽袁隆平授課,鄧華鳳開始在難度大、創新性強的兩系法探索。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表示,回國后從事水稻研究近三十年,經常得到袁隆平的教誨和幫助。“先生真謂之良師益友,對我的成長給予的重要幫助和推動。”

袁隆平在田間。
23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趕來長沙參加追悼會。羅錫文老師認為,擔得起“老師”稱呼的有兩類,“一類是給你上過課的,還有一類是教你做事做人的”。他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袁老師一直教我做人做事”。
2002年,羅錫文首次與袁隆平見面。得知羅錫文從事水稻直播技術研究,袁隆平說,“毛主席很早就提出農業的根本在于農業機械化,水稻生產一定要搞機械化”,這番話給了羅錫文莫大的鼓舞。
“你們搞機械的能不能研究出一種方法直接來趕粉?”聽到袁隆平這句話,羅錫文團隊加快了雜交水稻制種全程機械化的探索。2012年4月12日,在海南三亞的田埂邊,袁隆平找了兩架無人機試驗,證明出四級風最有利于水稻趕粉。這項技術后來得到大面積推廣。
羅錫文印象中,袁老的支持太多了。“在他(指袁隆平)面前,我只是個新兵,是個年輕人。”采訪時,這句話羅錫文重復了數次。
5月23日,謝華安連夜趕赴長沙,送“戰友”袁老最后一程。謝華安曾多次參加袁隆平主持的超級稻攻關驗收會。“我們幾個人當中你身體最好了,所以最遠的云南等地的驗收,你都要去!”袁隆平總是信任,謝華安也總是二話不說承擔任務。

2013年4月10日,袁隆平院士(左)與謝華安院士(右)在福建南繁育種基地觀摩。
袁老師是伯樂,對同行的研究者、學生、團隊工作人員來說,他亦如家人。看到李建武的衣服鞋子舊了破了,袁老師會為其置辦新的。
到袁老師家中過春節,師生齊聚一堂,打牌唱歌,熱熱鬧鬧,張玉燭記憶猶深。
丨袁隆平留下什么
在與受訪者的交談中,大家都提到袁隆平給世上留下的豐厚遺產,包括學術貢獻、經濟貢獻、社會貢獻,特別是袁隆平的精神遺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雜交水稻是誰都不敢碰的世界難題,而袁老師那時候只不過是湖南省安江農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師,他去做了。”鄧華鳳說,袁隆平有敢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氣。
1964年,袁隆平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接下來的好幾年他和助手南來北往,先后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實驗,并未獲得滿意結果。面對業界頻頻出現的質疑聲音,他沒有動搖,終于在1973年成功實現了三系配套。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應用于大面積生產,平均產量又比三系法增長了5%~10%。

袁隆平在田間。
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時,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鄧華鳳將袁隆平的創新精神概括為3個方面。“袁老師說,搞科研就像跳高,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科研創新是沒有止境的。”

鄧華鳳(左二)同恩師袁隆平先生(右二)一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北京領獎時合影。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有家國情懷,更有世界擔當。楊遠柱說,袁老師給我講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實現“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兩個夢想,希望我們團隊繼續為雜交水稻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我們一定會繼承袁老師遺志,充分發揚敢于創新、勇于挑戰,堅持不懈,不斷突破的隆平精神,貢獻應有的力量。”
28年前,楊遠柱開啟雜交水稻研究,追隨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事業,如今育成的品種已成為我國南方稻區雜交水稻主栽品種,年推廣面積超過3500萬畝。
在國際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國外每年種植面積達到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有人說,袁隆平這三個字,就意味著衣食無憂。他持續強化著國民對糧食安全與國家穩定的信心。
躬身實踐、樂觀、親切、給人力量……身邊人充滿著對袁隆平的敬仰與感激,他對每一個人都很關心,關心每個人。“他說,搞科學研究必須下到生產第一線。”“他不服老,不認輸。”

丨何為袁隆平精神?
鄧啟云以8句話64個字表達,即:激情生活,熱愛實踐;勇于創新,敢為人先;潛心研究,甘耐寂寞;堅持不懈,執著追求;挑戰自我,永不滿足;團結協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諧發展;樂觀豁達,健康向上。
“他的精神,是每個人都能夠學到的。”鄧啟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