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對動物飼料的需求旺盛,以及美國、巴西等大豆玉米主產區遭受嚴重干旱,自去年8月以來,玉米價格上漲了約120%,大豆價格上漲了70%。
而本來主要用于制作食物的小麥由于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動物飼料以代替昂貴的玉米和大豆,其價格自去年8月以來也上漲了40%。
但是相比之下,芝加哥大米期貨同期僅上漲24%,而泰國大米的亞洲基準價格僅上漲4%。
作為全球30億人口的主要營養來源,大米的價格并沒有像其他農產品一樣飆升,主要原因之一是大米主要用于人類消費,而玉米大豆則主要用于動物飼料。
另外,由于越南,泰國,印度等主要大米出口國最近的豐收增加了供應,近幾個月的米價甚至還有所下降。
穩定米價阻止糧食危機
彭博指出,相對穩定的米價能夠防止世界糧食危機進一步擴大和加深。
目前,全球糧價已經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都發出了關于糧食危機的警告。同樣的情況曾在2008年和2011年出現過。當時,糧價的上漲使得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發生騷亂,甚至引發了多地的政治沖突。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經濟師David Dawe表示,米價穩定對于全球糧食安全是個好消息,“亞洲有許多貧困人口,而這里恰恰以大米為主食。”
未來米價依舊不會上漲
那目前相對穩定的米價會在未來被卷入漲勢嗎?彭博社認為幾乎不存在這樣的風險。
相對于玉米、大豆、甚至小麥的重要生長區(如美國和巴西)的干旱天氣導致這些作物供應緊張,彭博指出全球不存在稻米短缺的問題。相反,導致美洲干旱的拉尼娜現象反而為亞洲帶來了大量降雨,而全球90%以上的大米產量和消費都在亞洲。
比如印度作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其過去幾年中的大米收成持續刷新著歷史紀錄,并一直在以低價出售。而泰國在去年因干旱導致產量下降前是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其今年產量也有望受益于降雨增加。
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名譽會長Chookiat Ophaswongse說:“即使越南和泰國的產量下降,米價也不會上漲太多,因為印度的供應非常充足”;而哪怕出現“意外需求”導致米價上漲,其漲幅也將受到中國的海量國家糧食儲備和印度大米持續出口能力的限制。
貧困人口的肉類攝取依然成問題
雖然米價的穩定使人們的主糧暫時無憂,但是糧食安全不僅僅是卡路里足夠的問題,其他營養的足量攝入也很重要,比如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等。但由于玉米和大豆價格飛漲推高了肉類價格,使得貧困人口獲取其他營養變得很難。
David Dawe說:“玉米價格上漲給肉類帶來了價格壓力,使貧困家庭難以在日常飲食中負擔肉類消費。即便大米供應充足,但肉類的不足可能會對兒童營養造成不良影響。”
來源:同花順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