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三五”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間,海南省種子管理部門認真履行種業管理技術支撐和種業發展服務支撐職責,在筑牢種業管理技術性、基礎性工作根基上持續發力,為海南現代種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利用方面
“十三五”期間,海南新增國家掛牌中期庫 1 個、新增國家掛牌圃 7個、新增自建圃 5 個;新增入庫保存種子 4730 份及離體材料 995 份;新增圃存 9614 份、新增鑒定評價性狀 14.4 萬份、新增編目保存 684 份;海南檳榔和香辛飲料種質資源保存量居世界第 1 位 。2017-2019 年在全國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收集到特色種質資源海南毛桃,被列為全國普查十大重要成果之一。
當前,海南建有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8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2個、國家種質資源圃13個、植物園3個、國家自然保護區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2個、科研院所自建中期庫1個及自建圃17個。中期庫繁殖入庫保存13467份種子和2000份離體材料,資源圃收集保存種質資源3.9萬份,編目保存2.6萬份,已鑒定評價性狀15.3萬份,海南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初步形成。
農業良種保障供給方面
“十三五”期間,海南省轄區內實施的水稻、玉米品種試驗 117 組、試驗點次 589 個、參試品種(組合)1241 個次。通過國家審定適合海南種植的水稻品種(組合)171 個,通過省級審定的水稻品種(組合)128 個(其中,普通稻 79 個、優質稻 8 個、特種稻 11 個、不育系 30 個)。通過國家審定適合海南種植的玉米品種 91 個,通過省級認定的玉米品種 4 個。同一適宜生態區主要農作物品種引種備案 129 個(其中,水稻 114 個、玉米15 個)。列入目錄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 57 個,涉及到的作物種類 8 類,其中甘薯品種 1 個、花生 4個、甘蔗 4 個、黃瓜 4 個、辣椒 9 個、西瓜 19 個、甜瓜8 個和橡膠樹 8 個。目前,海南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 95%。
良種聯合攻關與示范推廣方面
新增保存火龍果資源550份,完成鑒定評價300份,創新種質30份,選育出13個新品種,建設了10個示范基地。篩選出132個水稻、19個鮮食玉米、八大瓜菜種類1877個品種安排在代表不同生態區域地區開展驗證評價試驗。
組織了兩屆“海南好米”評選活動,評選出野香優9號等10個“海南好米” 品牌品種。組織了10 次水稻、瓜菜、熱帶水果新品種現場展示觀摩活動,科學地引導了廣大種植戶選擇優良農作物品種。海南省熱帶特色優良農作物品種選育及示范推廣進程進一步提速。
種子監管職責落實方面
一是海南島18個市縣均設有種子管理機構和農業綜合執法部門,三亞、樂東和陵水3市縣專門設立南繁管理機構,基層種子機構體系基本完善。
二是落實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分級審 批制度。“十三五”期間海南核發的許可證共有51份(其中6份為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45份為非主要農作物生產經營許可),33家種子企業在海南備案申請雜交種子生產許可,海南已初步實現“簡政放權、證照分離”等優化準入服務。
三是嚴格監督種子生產經營備案管理工作。截至2020年底海南各級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備案單11126條,備案單網點1366個。
四是重視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檢測工作。“十三五”期間監督抽查扦樣檢測的種子樣品399份,受理的省級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現場鑒定活動32起,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樣品1320份,DUS測試品種3661份。
優化種業發展環境方面
2018 年 11 月 1 日施行《海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海南省政府出臺了《海南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6-2025)》;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等 5 部門聯合簽發了《關于海南省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總體工作方案的通知》;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海南省非主要農作物種苗生產經營許可條例規定(試行)》《海南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辦法》《海南自由貿易港種子進出口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并正在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實施方案》《海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 年)》。
2 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種質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不夠
海南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豐富,但種質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工作不夠,當前依然存在家底不清、質量不高、創新利用滯后等問題。主要表現在種質資源核心功能基因的挖掘開發力度偏弱,育種親本材料遺傳基礎狹窄,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部分種質資源庫(圃)運行維護困難;一些野生資源原生境保護點保護設施建設滯后、設施簡陋。
科技創新與新品種供給不足
主要表現為生物育種核心技術掌握不夠、一般技術手段普及不廣,難以滿足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需求和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要求,亟待加強種業科技創新理論、方法、技術研究,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種質資源的鑒定和評價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多停留在植物學等表型鑒定層次、較少開展基因信息鑒定;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間缺乏有效合作,種業人才的創新活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種業人才流動缺乏動力,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尚未落實到位。
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化不到位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南繁硅谷建設及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急需加快制定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總體規劃、對接國際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構建“嚴、大、 快、同”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才能吸引國內外種業公司真正的重視和投資育種。用最嚴厲的制度、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執法和最嚴肅的問責來打造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高地,才能真正推動國家南繁硅谷建設,以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海南現代種業產業發展。
種子市場監管有所欠缺
盡管海南對種子違法行為一直呈高壓打擊態勢,但受利益驅使,種子市場未審先推、無證經營、套牌侵權、以次充好等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市縣種子管理部門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履職不到位;種業監管執法中農業、林業、工商部分職能交叉,人員業務不熟;品種真實性和純度鑒定等分子檢測技術尚未開展;非主要農作物嫁接苗和組培苗生產經營尚缺乏規范的技術監管手段;種子市場門店小、散、雜的分布情況也給監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種業企業競爭能力不強
海南種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缺乏強大的種業創新主體引領種業發展。當前海南6家主要農作物持證企業生產經營的種子60%是代制代銷品種,農業生產上的主栽品種絕大部分 來自于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以水稻為例,海南本土科研企業自主選育水稻品種推廣面積僅占總面積的30%。總體來說,海南省種子企業數量不多且規模有限,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尚未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缺乏強大的種業創新主體引領種業發展,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尚未建立,談不上發揮市場引領作用,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南繁硅谷建設國家戰略實施有一定差距。
3 發展的戰略路徑
主動融入南繁硅谷建設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南繁硅谷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海南種業一定要聚焦南繁硅谷建設和熱帶特色農作物種業工作,圍繞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和全球種業創新前沿,加強基因挖掘、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高效繁育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加強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種業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成為種業高新技術產出地和聚集地。依托南繁科技城建設,整合已有的資源,建設統一共享的國家級種業綜合服務平臺,為品種選育、品種測試、種子生產、產權交易和成果轉化等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吸引種業企業并力爭成為全球種業的總部基地。
深化品種準入制度改革,提高優良品種的生產供給
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要求,遵循“放管服”和“非禁即入”原則,深化品種準入制度改革。從全球著眼,從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南繁硅谷建設著手,將海南農作物“品種市場準入審定或引種備案或登記或認定制度”改為“品種備案制度”,配套并軌落實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實施的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體系。壓實改革后工作的主體責任,規范“事前”試驗要求,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通過改革加強優良品種市場準入,擴大品種規模和種類,提升海南種業行業競爭力。進一步創新品種展示、驗證評價、看禾選種和“海南好米”等品牌工作,助推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及其產業化。
完善種業各項標準體系
加快全省種子生產有關標準體系建設,制訂完善種子生產企業準入標準、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種子分級標準、種子加工技術標準、種子純度鑒定標準、種質資源庫(圃)的認證掛牌標準,力爭用標準來推動全省種業健康快速發展。
提升農作物種子檢驗認證體系。圍繞優化種業創新環境,加快完善檢驗檢測標準體系,加大品種真實性監管力度,推動種子認證制度落地,全面提升種子質量水平。加快新品種產業化開發并為海南種業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批瓊字號優質種業品牌,促進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可持續發展,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加強種子市場管理
開展凈化種子市場治理行動。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監管執法部門相關人員的法律政策水平和執法能力,采用專項培訓、工作交流等方式切實提高種子監管人員對政策法規的掌握熟知程度。重點針對種子企業、市場、生產基地、植物新品種權執法等進行監督檢查,實現種子市場質量監管工作常態化,有效維護種子市場次序,實現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增長。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圍繞支撐決策和服務引領,突出檢測時效性、準確性與前瞻性,加強種子市場動態檢測和種業統計工作,完善種業大數據平臺,強化種業信息分析預測,筑牢種業決策服務基礎。
強化種業科技創新
堅持種業科技優先發展,以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開展一體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強種質資源的創新利用,一是要加大種質資源功能基因的研究力度,尋求種質資源的未來價值;二是建立種質資源和核心育種材料共享機制,切實惠及育種工作者。優化種業研發政策,集聚各級政府扶持種業發展的項目資源,集中力量支持團隊和企業開展良種聯合攻關,推進品種綠色化(尤其是抗病蟲/耐鹽堿)、營養化、功能化進程。
強化種業企業的主體地位
以做強做大海南優勢特色產業為目標,著力構建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培育壯大一批專業型龍頭種業企業,使種業的研發更加市場化,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交流以及國際合作交流。借助南繁硅谷建設國家戰略實施,可以適時考慮組建海南種業集團;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競爭力,聚集全省優勢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南種業集團,推動種業強省建設,助力“一帶一路”倡儀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 本文選自《海南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成效與路徑》
● 刊于《中國種業》2021年 4 期 14-17 頁 轉載請注明
作者簡介:
劉春光,海南省種子總站站長
馮書云,海南省種子總站黨支部書記
符海秋,海南省種子總站推廣研究員
程子碩,海南省種子總站農藝師
范青云,海南省種子總站農藝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