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湘全國政協委員王國海。
紅網時刻3月7日訊(記者 黎鑫 徐士潔)“中國種業之憂,格外沉重,中國種業之急,迫在眉睫。”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住湘全國政協委員王國海提交了一份《關于構建中國種業的“一梁三柱”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提案。他認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雖小,卻關乎14億中國人的“飯碗安全”,特別是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我國田間地頭,“舉全國之力打一場種業‘翻身仗’,搶占全球種業技術制高點,勢在必行。”
經過調研,王國海發現,全球有70多家國際種子企業涌入我國,20余個國外玉米品種覆蓋我國東北、黃淮海地區,本地茄子、辣椒、西紅柿等品種被擠出市場,大豆進口占國內消費總量的80%。“某些國際種業巨頭試圖控制我國種業市場,現實版的‘狼來了’正在殘酷上演。”王國海堅定地說,14億中國人的“飯碗”,絕不可受制于人。
他建議:一、構建頂層設計之“梁”。對中國種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全方位實施“國家種子安全戰略”,將“一粒種子”置于重中之重。從國家戰略層面,推進我國種質資源保護和研究,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育種專家。建設好國家農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三大種質資源庫,夯實種業創新的物質基礎。同時,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的“國家隊”建設,加快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動在種業自主創新、良種綜合生產、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要打好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組合拳”,扶持中國種業發展。
二、構建創新優勢之“柱”。構建共享多元的種業創新體系,提升“一粒種子”的科技含量。加大對現代種業的基礎科研投入,依托國家重點農業科技創新實驗室,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動增產增效、防災減災和現代育種等重大技術研發盡快取得新突破。
三、構建產業優勢之“柱”。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讓“一粒種子”茁壯成長。在全國種質資源優勢區域建設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引進一批種業企業總部,培育一批國際級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建立國際一流的種業大數據中心,打造種業數字云平臺;建設國家分子育種和種子質量檢測管控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四、構建治理優勢之“柱”。構建監管有力的現代種業治理體系,為“一粒種子”保駕護航。打造強有力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統一高效的農作物種業監管、執法體系,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盡快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畜禽品種審定制度,提高種業市場準入門檻和技術壁壘,嚴厲打擊“拿來主義”“套牌”等侵權行為,為種業原始創新、企業自主創新營造更好更優的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