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新一輪轉基因產業化還有多遠?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1-27  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  作者:葉鳳林  瀏覽次數:1071
 

      “糧食安全的底線一定要守住!”新冠肺炎疫情現實考驗下,今天,人們對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農業資源短缺,重大病蟲害頻發,極端天氣突襲,國際環境日趨復雜,這都是中國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種子是農業芯片,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面對資源、市場、氣候、環境多重挑戰,要保障糧食安全,種業必須率先突破。

      引領著全球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的現代生物技術,無疑成為新的突破口。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并強調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此前,生物育種作為8個前瞻性、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之一,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轉基因技術是生物育種技術的代表之一,也是國際育種的前沿和核心。隨著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陸續獲批生物安全證書,涉主糧品種的轉基因產業化在我國進入倒計時。“我的大半輩子都跟轉基因事業密不可分,非常關注研究成果的產業化,現在形勢越來越好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說。

      戰略布局和技術積累十余年,已做好產業化準備

      2021年,是全球連續應用轉基因作物的第26個年頭。

      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發勢頭強勁,國際大鱷加速登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新海在2020年玉米產業體系科企合作培訓會作報告時介紹,全球有70個國家和地區種植或進口轉基因作物。ISAAA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為1.917億公頃,較1996年增長了約113倍,種植面積最大的前5個國家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主要種植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美國轉基因技術研發和應用全球領先,玉米、大豆、棉花轉基因品種應用率93%

19962018年國際轉基因玉米種植情況。數據來源ISAAA

      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位列全球第7,而批準商業化生產的僅有轉基因棉花、番木瓜。“在研究上要大膽,在推廣上要慎重”,這是我國對于轉基因的一貫態度。早在2008 年,我國就啟動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9 年,國務院發布《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確立了生物產業的國家戰略地位。我國玉米轉基因研究起步于1981年,至今已有40年。國家層面對生物產業的戰略布局也已有十余年,相關技術的研發已經積累了至少十年,具備產業化基礎。“轉基因技術已經是一項成熟的技術了,如何加快挖掘應用,解決生產上的問題才是關鍵。”一位從事玉米育種30多年的科研帶頭人告訴記者。

左為受粘蟲為害的玉米,右為抗蟲玉米。

      2020年以來,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種業技術愈發重視,生物育種產業化進入“實質推進期”。在主糧作物領域,連續三批國產轉基因產品獲得生物安全證書。

      20201月,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2019 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DBN9936、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聯合申報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瑞豐125(原名“雙抗12-5”)、上海交通大學的耐除草劑大豆SHZD3201安全證書獲批。

      20207月,《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發布,其中包括大北農的玉米品種DBN9858以及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大豆品種中黃6106

      20211月,農業農村部公示2個轉基因植物品種目錄,分別為玉米性狀產品DBN9501和大豆性狀產品DBN9004,均來自大北農。此外,農業農村部發布《2020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其中包括8個國產轉基因玉米項目,涉及國產轉基因玉米2個品種,分別是DBN9936DBN9858,申報單位均為大北農。

      此前,大北農的轉基因玉米DBN9936DBN9858兩個品種已獲批北方春玉米區的安全證書(生產應用),今年又獲黃淮海夏玉米區、西南玉米區、西北玉米區、南方玉米區的安全證書,意味著它們的可生產應用范圍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玉米產區。不過,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轉基因品種獲得生物安全證書后,還需要通過品種審定(登記)等一系列管理要求,才可能進入商業化生產應用,而目前品種審定辦法等配套文件還未明確。

      事實上,應對加劇的國際競爭,我國先正達、隆平高科、大北農等種業頭部企業早已加速布局生物育種。業內人指出,一旦時機成熟,或將一觸即發。

      以隆平高科為例,在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隆平高科長沙生物技術實驗室、隆平高科生物技術(玉米)中心等分子育種平臺基礎上,投資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高位布局玉米轉基因品種開發,瑞豐125獲得農業農村部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海南隆平生物自主研發的LP007等性狀也正按照國家法規開展試驗并推進審批。隆平高科總裁馬德華對生物育種產業化充滿信心,“從20201月玉米轉基因安全證書正式頒發,到10月生物育種產業作為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寫入‘十四五’規劃,我們切身感受到國家對種業發展、對種業創新的空前重視,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種業新技術周期的機遇正在到來。”

      內外部環境面臨深刻變革,加速應用是大勢所趨

      “幾乎一夜之間,玉米苗就被蟲子吃成了光稈,村里80坰的玉米地一下子遭了殃。”提起2019年夏天暴發的玉米粘蟲,東北許多農民仍然心有余悸。

      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 14 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然而,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災害頻繁,病蟲害發生率高,一系列問題成為壓著農民的大山。過去一年,受草地貪夜蛾入侵、疫情期間多個國家禁止糧食出口、非洲沙漠蝗蟲圍攻國門等影響,社會對糧食安全的關注也更加深切。挑戰仍在繼續,據全國農技中心預報,2021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全國發生面積14.45億畝次。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去年,“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發布,“轉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種培育成功”在列,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級巡視員張文表示,新技術新成果的出現,有利于支撐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

      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大勢所趨。據李新海介紹,目前全球應用最廣泛的轉基因性狀為抗蟲和(或)耐除草劑,對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及氣候變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以轉基因玉米為例,還可直接減少霉菌毒素,提高玉米品質。歐洲研究人員對全球20147項調查綜合分析顯示,轉基因技術可減少37%的農藥使用,增加22%的作物產量,使農民增收68%。瑞豐125研發者之一浙江大學助理研究員張先文曾經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瑞豐125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種植一畝地,可減少80%的殺蟲劑用量。

      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著眼于未來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是國家戰略要求。當前,跨國種業已進入“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而我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為主的2.0時代。戴景瑞指出,目前我國玉米單產增長率低于美國,原因主要在于生物技術,尤其是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不奮起直追,就會受制于人。”我國抗蟲棉的發展便是一個鮮活例子,通過自主轉基因品種的研究與應用,國產抗蟲棉品種市場占有份額已由1997年的5%上升到如今98%以上。

      而對于人們關注的轉基因安全問題,國際上的科學共同體是有共識的,即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都是安全的。

      戴景瑞介紹,任何轉基因作物進入商業化之前都必須通過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包括食用和飼用安全、環境安全等,通過評價的是可以放心的。李新海從技術層面作出解析,“轉基因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一脈相承,本質上都是通過改變基因及其組成以獲得優良性狀,轉基因能使性狀改良更為精確、更有預見性、效率更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廣泛充分研討后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的結論。

左為非轉基因玉米,葉片幾乎被三代粘蟲吃光,右為轉基因玉米。

      發力生物種業彎道超車,仍有多項挑戰待突破

      當前,我國批準進口轉基因品種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但進口的轉基因品種只能用作加工原料,不允許在國內種植。

      我國涉主糧作物轉基因的產業化,一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迫切需求的推力,一面是發展環境還不佳、社會認知度、接受度還不高的阻力。

      推動產業化,政策需先行。農業的發展,一直離不開大環境或者大政策,雖然過去國家對生物育種已強調多年,但關于產業化的政策還未出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指出,生物技術應用難,在于生物技術開發本身的確存在難度問題,但更多的是管理政策限制的原因,建議政策上應當為生物技術產品的應用松綁,大力推進生物技術產業健康發展。“中國抗蟲棉之父”郭三堆認為,轉基因安全性評價已經非常嚴格,通過評價后應該有序加快應用。

      強化種質資源戰略地位。“基因資源在未來生物技術市場競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李新海表示,發達國家擁有全球70%以上的水稻基因專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專利,80%以上的小麥基因和75%以上的棉花基因專利。新基因的挖掘與利用成為競爭焦點。

      加速價值基因挖掘。戴景瑞介紹,目前抗蟲、抗除草劑仍為主要研發性狀,建議加強抗病性狀、復合性狀等轉基因作物研究。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處長宋貴文也指出,我國轉基因產品對于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基因還有待挖掘。“比如,在美國推廣了第三代抗蟲大豆和第四代轉基因玉米,并在研發聚合14種形狀的新一代轉基因玉米時,我國研發水平還處在第二代抗蟲棉和抗蟲抗除草劑玉米上。”

      還必須伴隨科學化管理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種業營銷專家韓俊強認為,未來產業將形成三個風口,技術風口、市場風口、時間風口。“先行一步,即領先十萬八千里。從棉花放開轉基因種植到普及等歷史看,農戶接受的速度超過很多人的預期。”

      強化監管是重頭工作,科普宣傳仍任重道遠。長久以來,受公眾認知影響,我國涉主糧轉基因品種產業化相對滯后,技術迭代較慢,未能對農業產業發展實現有效支撐。郭三堆表示,一定要加強科普,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宋貴文也指出,要嚴控源頭、嚴打違規。還要形成懂技術、會科普、接地氣的宣傳隊伍,拓展覆蓋面,形成科普宣傳合力。

      記者丨葉鳳林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