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一直高(gao)度重視種(zhong)業(ye)的(de)發展(zhan),“十三五”以來,種(zhong)業(ye)實力得到顯(xian)著提升。
01
行業集中度提升
安徽省10家(jia)種業企業實現(xian)育繁推一體(ti)化:
總資產占全行業48%
種子年銷售量為全省2/5
銷售(shou)收入將近本省行業收入的一半
如宇順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多個紅稻品種審定及不育系認定,特色紅米原材料銷售渠道遍及全國,成為蒙牛、燕之坊等知名品牌原料供應商;預計2020年線上銷售突破800萬元。
02
品種選育水平提升
安徽省每年培育并推廣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約50個,且新兩優6號、豐兩優香一號、豐兩優四號、皖麥52號、隆平206、皖豆28等均已成(cheng)為全(quan)國主推品(pin)種。
03
良種供應能力提升
“十三五”期間,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新增2.67萬hm2,總面積達16萬hm2(約占全國13%),年生產良種9億kg,比“十二五”增加1億kg。
特色農產品種子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蕭縣和碭山辣椒制種量占全國70%;南陵紫云英種子繁殖量占全國20%;安慶市12個瓜蔞品種獲得鑒定登(deng)記,種苗銷往(wang)全國各地。
04
行業管理體系逐步完善
與國家法(fa)(fa)(fa)律(lv)法(fa)(fa)(fa)規相(xiang)配(pei)套(tao)的地方性法(fa)(fa)(fa)規相(xiang)繼出(chu)臺;同時,成立種(zhong)子管理機(ji)構,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對種(zhong)業資(zi)源管理體制機(ji)制進行改革創新,先后采用了“三(san)方協(xie)議保(bao)(bao)種(zhong)、首席專家對接保(bao)(bao)種(zhong)、小群多點保(bao)(bao)種(zhong)、場戶聯保(bao)(bao)、保(bao)(bao)種(zhong)效果(guo)第(di)三(san)方評價”等(deng)管理措施(shi)。
然而,要實現種(zhong)業可持續(xu)發展
必須研(yan)判形(xing)勢(shi) 明確(que)方向
當前 安徽省種業發展面臨五個困境
困境一
種質資源保護壓力大
保護(hu)意識薄(bo)弱,缺乏科學長遠(yuan)的規(gui)劃。
如阜陽市對(dui)地方主要農作物(wu)、特色經濟(ji)作物(wu)的(de)種(zhong)質資(zi)源保護與利用均(jun)無扶持政策;太和縣還未建立起穩定(ding)的(de)現代種(zhong)業財政支(zhi)持制度(du)。
已(yi)采集的種(zhong)質資源未(wei)及(ji)時(shi)進行(xing)入庫管理(li)。
管理存放混亂(luan),部分種(zhong)質資源腐(fu)爛(lan)、丟(diu)失。
對部分種質資源認識不足(zu),基礎性研(yan)究薄弱(ruo)。
鑒(jian)定設施不完善,部分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停留在表(biao)面(mian)階段(duan)。
種質資源流失風險增加(jia)。
生態環境(jing)問題導致仍處(chu)在原始分布狀態的種質資源,正面臨消(xiao)失(shi)的風(feng)險(xian)。
種質資源保護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各機構對種(zhong)質資(zi)源的(de)管理多以獨立收(shou)集,內部評價(jia),自我使用為主,共享機制不暢,缺(que)少科學的(de)統籌規劃(hua),加大了資(zi)源保護(hu)工作的(de)成本(ben)。
困境二
種子企業實力弱
發達國家(jia)的種業(ye)企業(ye)正(zheng)以其強大的競爭力擠(ji)壓國內種業(ye)企業(ye)的生存(cun)空間(jian),國內部分(fen)種子企業(ye)通過(guo)兼并、重組、融(rong)資等方式不斷增強自身經濟(ji)實(shi)力。
安徽省種子企業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許多(duo)問題亟待解決。
全省種子市場內企業雖(sui)超600家,但大多規模小水平低,部(bu)分種企甚至(zhi)以次充好,誘發企業“誠信危機”。
中小企業設備差,專業化程度低,沒有經濟實力進行科技研發,大企業科研投入不足,對科研人才重視不夠。
育(yu)繁推一體化水平低(di),大部分(fen)種(zhong)子企業(ye)不(bu)具有育(yu)種(zhong)能力(li),如農業(ye)大市(shi)安慶九成種(zhong)企都是代繁型企業(ye)。
安徽省種(zhong)業品(pin)牌(pai)僅有“豐樂”等個別品(pin)牌(pai)是馳名商標(biao),其余種(zhong)子品(pin)牌(pai)都(dou)是區域品(pin)牌(pai),培育度低,影響(xiang)力小。
困境(jing)三
育種人才流失
農(nong)(nong)業從(cong)(cong)業人(ren)員不(bu)斷(duan)減少:工資待遇(yu)低,工作條件艱(jian)苦,對農(nong)(nong)業從(cong)(cong)業者的認知停留(liu)在種地的表(biao)層,缺乏(fa)相(xiang)應的尊重與理解。
種(zhong)(zhong)(zhong)業科技人員(yuan)結(jie)構不合理(li):多集中在遺傳育種(zhong)(zhong)(zhong)、栽培、農經(jing)等專(zhuan)業,種(zhong)(zhong)(zhong)業管理(li)人員(yuan)數量(liang)(liang)很(hen)少,同時又有大量(liang)(liang)高層次人才流(liu)向(xiang)省外。
人才激勵機制(zhi)不完善:科研人員知識產(chan)權(quan)歸屬、知識價值導向分配(pei)等存在爭議,限制(zhi)農業科技人才的活力釋放和成(cheng)長(chang)。
困境四
科研育種能力不強
品種選育局限性大。
多集中(zhong)在高肥(fei)水環境中(zhong)生長的高產品種;
不(bu)重視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選育開發;
……
品(pin)種(zhong)創新能力低。
企(qi)業研發成果存(cun)在(zai)高度同質性(xing);
而公立(li)科研機構選育(yu)的品種市場貼合度不高;
……
困境五
市場監管制度不完善
種子監管部(bu)門(men)職能劃分不(bu)清,導(dao)致監管資源(yuan)浪費,也(ye)給生產(chan)經(jing)營戶(hu)增加(jia)了不(bu)必要(yao)的負(fu)擔(dan)。
抽(chou)檢(jian)結果存在(zai)片面性。對種子市(shi)場的抽(chou)檢(jian)多固定在(zai)事(shi)前(qian)選取(qu)的某些(xie)區(qu)域及門(men)市(shi)店(dian),致使有(you)的門(men)市(shi)店(dian)被(bei)多次抽(chou)檢(jian),有(you)的門(men)市(shi)店(dian)從未被(bei)抽(chou)檢(jian)。
破解困境(jing),關鍵在于……
完善種業市場監管
建立良好穩定、公平有序的種業市場
培育(yu)具(ju)有核心競爭力的種子企(qi)業
引進社會(hui)資(zi)(zi)本(ben)、優化(hua)(hua)行業(ye)(ye)資(zi)(zi)源配(pei)置,幫助中小企(qi)業(ye)(ye)走專業(ye)(ye)化(hua)(hua)發展道(dao)路
提高創新育種能力
基礎公(gong)益(yi)研(yan)究與商業化育種(zhong)(zhong)有序(xu)分(fen)工、密切(qie)配(pei)合,發掘特(te)色作物(wu)品種(zhong)(zhong)的經濟潛力
健全人才管理機制
建立科學合(he)理的(de)人(ren)才激勵機制,既能培(pei)養(yang)人(ren)才,又要(yao)留住人(ren)才
● 本文選自《安徽省農作物種業發展現(xian)狀及“十(shi)四五”展望》
● 作者:劉楓琪 張耀蘭
● 單位:安徽(hui)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jing)濟與信息研究所
● 刊于《中國種業》2020年12期7-11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