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產業鏈服務貼心 全程托管服務舒心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禾口村的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5月,主要從事水稻的耕、種、管、收、售全產業鏈服務和農機維修服務。“服務好農戶,這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負責人伍炳民說,合作社服務區域覆蓋全縣16個鄉鎮,并拓展至龍巖地區、江西省部分縣市,年服務面積6萬余畝。“合作社自成立以來,輻射帶動農戶1.3萬余戶,累計完成社會化服務面積32萬余畝,烘干糧食16萬噸,其中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23萬畝。”
在服務農戶的過程中,合作社適時調整、及時總結,探索出七大特色服務。
網格服務,這是合作社對托管的土地實行網格化、組團式的管理辦法。“每個行政村聘請一名技術員,負責業務協調推廣,以點帶面、層層推進。”伍炳民介紹,每個鄉鎮行政區域聘請一名服務經理,以800-1000畝土地為一個生產單元,每個生產單元安排一名農機手服務當地農戶。
訂單服務,這是合作社充分滿足個性化需求、精細化服務的表現。在種植過程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采取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寬行窄株播種、中耕深松等先進技術,開展定制訂單作業。
全程服務,即全程托管服務。合作社擁有高質高效農機具321臺套,同時引進建設工廠化育秧中心、糧食烘干儲藏中心,開展集中連片的全程托管服務。通過統一購買農資、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生產,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品質。
“經測算,全程托管服務綜合利潤畝均130元,可以幫助農戶節約成本近200元,且全程托管作物產量明顯高于未托管同等地塊。”伍炳民說,全程托管模式還把部分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實現了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2018年,合作社投資20萬元率先引進“惠達科技”農業北斗智能App管理系統。“我們先后在拖拉機、高速插秧機、收獲機等機具上安裝了65臺套‘農機北斗’作業智能探測終端。”通過農機實時位置探測、作業核算、統一調度,實現了網上全程精準、高效、便捷的“耕種管收”一體化管理服務,有效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成功創建了寧化縣農機物聯網信息化示范點,這就是合作社的智慧服務。
品牌服務。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接了“石壁客家糯米”品牌服務訂單,開展統一耕種、統一機播機插、統一植保、統一機烘,保證了托管地塊的高產高效。“我們的產品通過嚴格檢驗,已成為廈門銀鷺集團八寶粥糯米原料的指定供應產品。”伍炳民一臉自豪。2010年以來,合作社大力推動品牌服務,共組織完成生產綠色生態石壁客家糯米9.3萬余噸。
綠色服務。截至2019年底,合作社累計完成秸稈還田土地深松技術示范面積12萬畝。同時,針對病蟲害防治碎片化,合作社積極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2013年起,合作社組建高效安全環保的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隊伍,現有專業服務人員8人,植保無人機16架,累計完成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19萬畝。
培訓服務。59歲的張榮華是寧化縣石壁鎮禾口村村民,說起合作社的培訓服務,老張很是肯定。“我們年紀大了,對現代農業技術不太了解,合作社就經常邀請農業專家、生產廠家開展技術培訓和示范。”通過新品種、新農藥、新技術、新機具等各類專題培訓會、現場演示會,農戶逐漸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累計開展培訓230余場,培訓相關人員1.6萬余人次。
維修服務“合作社建有農機維修保養服務中心,擁有專業維修人員16名,農機維修設備170余臺套,維修服務車輛6臺。”伍炳民介紹,農忙時節,合作社維修服務隨叫隨到、隨到隨修,服務半徑達80公里,覆蓋全縣16個鄉鎮及周邊縣市,有效提高了福建西部地區的農機維修能力,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為了提高維修水平,合作社先后組織200余人次到浙江、安徽、江蘇、湖南、黑龍江等地參觀學習,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152期,現場技術指導80余次。伍炳民表示,“要全力打造一支業務本領強、職業素質高的團隊,為農戶做好服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