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薏仁黃,農民搶收忙。8月下旬以來,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7.3萬畝薏仁米漸漸成熟收割,種植農戶趁著晴好天氣忙著采收、晾曬、銷售,曬干的薏仁米每市斤3元“訂單”銷售給公司,預計實現薏仁米總產量4380萬斤左右、總產值1.31億元左右,切實保障種植農戶的銷路和增收效益,為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我家今年把3.6畝玉米地都改種薏仁米,收下來一畝大約可產600來斤,以每市斤3元‘訂單’銷售給公司,估計有6500元的收入。若市場價收購高于3元,可直接拿到市場上銷售,收入會更高一些,收入比種玉米強多嘍!”9月3日,義龍新區德臥鎮團山堡村冗若組55歲村民王邦學在地里收割自家3畝多薏仁米時如是說。
薏仁米作為貴州省12大特色產業之一,在今年春耕農業生產中,義龍新區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發展理念,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突破口,以農民增收為終極目標,因地制宜推進“退一進十”工程,調減低效作物玉米種植,在德臥、龍廣等鎮(街道辦)“訂單”種植替代作物薏仁米7.3萬畝,加快推進薏仁米種植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讓薏仁米產業成為全區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今年,義龍新區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把農業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一個重點和脫貧致富的“助推器”,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引進貴州薏米陽光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市場運作模式,全力打造“一區一業”薏仁米產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發展模式,實行“產銷對接”利益聯結機制,通過以銷促產、產銷聯動,實現企業對種植農戶實行保底收購薏仁米,搭建起“企業+農戶”銷售平臺,實現銷售有渠道、企業有效益、農民有增收。
吳古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