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金秋,碩果累累。9月2日,鄧州市腰店鎮黃營村的一片玉米田里,種植大戶王海波撥弄著葉片,隨手扒開一穗兒玉米笑著說:“長勢不錯,又是個豐收年!”綿延兩公里,王海波流轉的1000余畝耕地上,玉米挺拔健碩。鄧州市農技中心農作站站長孫立黎的測產結果顯示,畝產量在1100斤以上。
今年秋季降水偏多,但在“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里,王海波依然保持穩產高產,加上今年玉米行情上行,預計收入可觀。
面對即將到來的豐收,王海波的笑容,是近年來我省持續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中原糧倉的生動體現,也是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鮮活注腳。
高位推動同頻共振
糧食產量連續13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近3年連續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以上……以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為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各級各部門高效推動項目建設,“十二五”以來,全省累計投入960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6320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89億斤,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河南貢獻。
資金、土地、道路、水利、電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農業的方方面面,如何激活“一盤棋”?我省形成了多部門協作、同頻共振的強大合力,確保項目高效實施。
省發改委、財政廳積極協調,在省級層面實現“一個任務清單、一個資金渠道、一套管理體系”;省自然資源廳積極行動做好新增耕地指標核定、認定,出臺指標交易指導性文件,優先安排高標準農田新增耕地指標上市交易;省水利廳將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銜接,實現灌區干支渠與高標準農田末級渠系相貫通;電力部門從今年開始,全部承擔項目區高壓設施的投資建設和后期運維。
在建設投入上,我省探索多方籌措資金的融資模式。財政投入上明確省、市、縣分擔比例,形成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用好金融資金,省農業農村廳先后與國開行河南分行、農發行河南分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市縣使用政策性貸款建設高標準農田提供政策支持;運用市場化手段、采取總承包的方式,引進社會資本,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以高標準農田為平臺,將有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發揮資金聚合效應。
此外,農業科研院所、水利勘察設計機構等積極發揮外智外力,確保了機構改革后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無縫銜接、項目順利實施。
合力帶來高效,僅今年660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的高壓設施,就可節約財政資金5億多元。
建管并舉農田高質量
除日常維護外,每到生產關鍵時節,開封市各地的井長們,就會對農田機電井管“特殊照顧”,保證設備“靠得住”“用得上”。
上圖入庫、“網格化”全域監管,在全面摸清現狀的同時,利用大數據和基層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一中心四平臺”,開封市實現了“十二五”以來已建高標準農田的全面梳理,并實現實時發現問題、實時交辦處理,也為下一階段全市高標準農田的規劃、建設和管護打下堅實基礎。
縱觀全省,嚴管質量、強化管護、建管并重的長效機制已經建立。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全省實行投資標準、技術路線、建設模式、項目實施、建設規范的“五統一”,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在首位,在項目設計、招標投標、工程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嚴格把關、全程監督,確保建成優質工程、示范工程,打造經久耐用的民生工程。在強化管護上,嚴格執行《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推進管護利用法治化。先后推廣村組集體集中管護的“共管模式”、聘請第三方機構管護的“外包模式”、委托種糧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管護的“托管模式”、由農民用水協會管理的“自管模式”等,進一步理順農田灌溉用電設施建設和管護體制機制,并于今年提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理順農田灌溉用電設施建管體制實施方案》,從根本上破解了長期以來農田灌排工程建成后通電難、用電難、管護難問題。
“智”高一籌農田添效益
“莊稼長得咋樣?”商水縣張莊鄉南嶺村52歲的種糧大戶邱守先打開手機、點開“視頻監控”就能看到。得益于安裝在張莊鄉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17個360度旋轉攝像頭,邱守先等種植戶實現了“智慧化”“可視化”種田。而在商水縣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除一流的基礎設施外,水肥一體化、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監測、智能灌溉、農用直升機、無人機等高科技“硬核”設備,也一應俱全,為農田增添新效益。
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一項項創新,讓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面向未來、走在前列。
針對已建項目區,我省瞄準“痛點”“難點”,先期開展普查整改工作,對項目區的灌溉、配電等重點設施全面普查、整改,將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普查工作,并建立整改臺賬;而在新建項目區,依托全省19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在每個省轄市選擇1個至2個經濟實力強、農田基礎條件好的縣,按照不低3000元/畝的投資標準,重點打造一批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為今后一個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樣本和樹立標桿。
與此同時,全省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業產業化融合發展模式,將高標準農田項目與種植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結合,與科研院所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結合,形成疊加效應,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記者董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