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種區域試驗是鑒選大豆新品種的重要試驗環節
楊凌試驗站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屬國家黃淮海夏大豆區域試驗中組,多年來一直承擔國家和省級的大豆試驗,擁有較好的試驗設施條件及經驗豐富的試驗人員,為更好完成黃淮海區域試驗提供了保障。
參試品種
參試品種12個,對照品種2個,共14個品種。


試驗地點
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西部楊凌示范區大寨鎮杜寨村——陜西省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示范園。試驗園土壤肥力均勻,前茬為冬小麥,上年未種大豆。
試驗方法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長6m,寬2.8m,面積16.8m2;每小區種植7行,行距0.4m,株距13.3cm,每667m2留苗12500株。
田間管理
2019年6月15日結合旋耕整地每667m2施復合肥50kg(N、P、K比為18∶5∶22)。6月16日播種,人工帶尺定距穴播,每穴3粒。6月23日出苗后及時進行查苗、補苗。適時除草、噴灌,同一組試驗當天完成,保證試驗條件的一致性。
收獲測產
試驗嚴格按照國家大豆區域試驗要求記載生育期和各項農藝性狀,完熟期取樣考種,分小區收獲計產。
豐產性分析
01 生育期
所有參試品種(系)都滿足黃淮海夏大豆實際生產中對熟期的要求。
黃淮海夏大豆區是一年兩熟區,對大豆生育期有嚴格的要求。多數參試品種(系)的熟期與對照品種相當,其中石936成熟最早,而祥豐3號和皖宿1015成熟最晚,但也在對照成熟1周內可收獲。
02 抗倒性、落葉性和田間花葉病抗性
祥豐3號、山寧30、邯13-99和濮豆561抗倒性較好,其他品種(系)倒伏比較嚴重,說明這4個新品種(系)在雨水充沛的年份更利于機械化收割。
所有參試品種(系)落葉性和田間花葉病抗性都比較好。
▼ 參試品種(系)的田間生長特性

03 本區域選擇大豆品種應重點關注百粒重、主莖節數和單株有效莢數。
在考種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灰色關聯分析。8個考種性狀與小區產量折算的畝產量之間的關聯度顯示:
百粒重>單株粒重>主莖節數>單株有效莢數>株高>有效分枝>底莢高度>單株粒數。
參試品種(系)的粒重變幅較小,其重要性在相對下降。
▼ 參試品種(系)的考種性狀及產量原始數據

▼ 大豆產量與其他考種性狀的關聯度及權重分配

04 參試品種(系)的綜合表現分析
基于考種性狀進行的評價與田間產量綜合評價的出入比較大。
從考種性狀計算的關聯度(等權或加權,兩種方法差異不大)高低評判,排名前5位的品種(系)為中黃311、齊黃39、晉豆50號、洛1304、祥豐3號。
而單獨利用產量進行評價,篩選的高產品種為石936、祥豐3號、邯13-99、山寧30和中黃311。
2種篩選方法得出的優良品種有2個品種(系)相同(中黃311、祥豐3號),其他3個品種(系)的順序差異較大,尤以齊黃39為最。
這種情況下,應該分析相關品種的一致性,重新檢討田間取樣的代表性。兩種評價結果相抵觸時,應該以產量作為首要的評價依據。
基于產量數據:
(1)邯豆5號和齊黃34兩個對照的產量表現相當,可以用齊黃34替代邯豆5號做區試的對照品種,以適應大豆生產的需要。
(2)祥豐3號、邯13-99、濮豆561、洛1304、中黃311、山寧30、石936、晉豆50號等品系可繼續參試。
從中反映出考種取樣的代表性可能存在問題。
從實際操作看,實驗人員一般會在田間選擇正常成熟的代表性植株作為考種株,這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個別品種多癥青植株,就會導致考種結果與小區產量嚴重不符的情況出現。
因此在區域試驗中做好相關記載,統計有效株數可能是正確解析數據的必要前提。如果考種數據與產量結果不一致時,采用產量數據作為品種篩選的首要指標,這也是區域試驗的基本要求。畢竟高產是通過群體實現的,而不是個別高產植株。
● 本文選自《2019年楊凌試驗點黃淮海夏大豆參試品種(系)的豐產性評價》
● 作者:馬兵,翟群社,馬雯,宋文亮,羅貞
● 單位:陜西省種子工作總站楊凌試驗站/陜西省寶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陜西省寶雞市種子工作站/陜西國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 刊于《中國種業》2020年第8期65-68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