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翟榮惠 記者 顏旭)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近日,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孔令讓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并驗證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期刊,是我國小麥研究領域首篇發表于該期刊的文章。
據介紹,半個多世紀以來,關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鮮有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
孔令讓及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于從小麥及其近緣種(如二倍體長穗偃麥草、十倍體長穗偃麥草等)中挖掘抗赤霉病基因的研究。他們從長穗偃麥草7E染色體長臂末端發現了一個主效抗赤霉病基因,并命名為Fhb7。歷經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細定位、圖位克隆、抗病分子機制解析等長期探索,團隊最終成功將該基因轉移至小麥品種,并明確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的穩定抗性和應用價值。研究同時表明,Fhb7基因對很多鐮刀菌屬病原菌具有廣譜抗性,攜帶該基因的小麥品系在抗赤霉病的同時,對小麥另一重大病害莖基腐病也表現出了明顯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