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2月11-12日,全國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生產交流會在江蘇省靖江市召開,來自全國11個小麥主產省(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局)、農技推廣站(總站)和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產業聯盟的代表及有關專家共50多人參加了會議。代表們參觀了靖江市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等現場,觀摩了小麥質量鑒評和產品展示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里下河農科所研究員程順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到會指導,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明珍、泰州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楊杰、靖江市人民政府市長葉冬華分別致辭和講話,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王戈主持會議。
潘文博指出,2004年以來,我國小麥連年豐收,為糧食實現“十六連豐”作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單產提高快。2018年,我國小麥畝產361公斤,比2003年提高98.9公斤。二是總產增加多。2018年,我國小麥產量2628.5億斤,比2003年增加898.7億斤,占同期糧食增產總量的20%。三是面積穩中有增。2018年,我國小麥面積3.64億畝,比2003年增加3405.8萬畝。但我國小麥產業化發展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從生產環境看,我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仍以家庭分散種植為主,品種品質統一性和穩定性較差。從加工環節看,大型小麥加工龍頭企業相對較少,產品品種相對單一,難以滿足多層次的市場需求。從消費環節看,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者對個性化、定制化產品的需求增多。
美國小麥協會中國市場事務總監寇杰、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教授楊榮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一軍、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文善、中糧集團廈門海嘉面粉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艷、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總經理張春良分別就2019年度美麥質量報告、澳洲小麥科研管理及生產概況、我國小麥產業政策解讀、小麥生產發展之思考、食品未來趨勢及專用粉對小麥品質的需求、2019年國內小麥流通與市場等作了專題報告。
會議強調,為抓好下一步全國小麥生產、品質和產業化發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突出優質專用,以加工端和需求端為目標和方向,著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二是突出綠色高效,走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節水節肥節藥節本上下功夫。三是突出主體培育,發展訂單模式,充分發揮等新型經營主體在綠色技術示范和產業推進中的帶動作用。四是突出市場主導,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打造符合市場消費的多元化產品。五是突出標準建立,要走標準化生產,逐步建立完善優質小麥生產、加工、評價標準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