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祖祎祎

來鳳縣安子村制種技術培訓會現場,前來參會的農戶絡繹不絕。資料圖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階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是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必要舉措。作為農業的源頭,民族種業的崛起關乎我國農業發展大計。我國多數貧困地區往往地處偏遠,資源有限,但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發展種子產業獨具優勢。
近幾年來,四川北川、福建建寧、甘肅張掖、貴州威寧等地依托當地自然條件優勢,依靠制種產業、特色種植業摘掉了窮帽。雜交水稻、玉米、馬鈴薯、藤茶、榨菜等在品牌效應的帶動下,優質品種已經逐漸成為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法寶。將脫貧攻堅與貧困山區特色種業發展相結合,以種業扶貧帶動當地產業化發展,實現精準扶貧和可持續扶貧,既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得到一份可持續收入,又滿足了當今種業市場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制種基地建設 為貧困山區開啟增收致富路
位于秦巴山區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3年以來,結合當地情況和相關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北川羌族自治縣興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縣內的省級貧困村建立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上萬畝,每年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手把手傳授馬鈴薯良種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要點等相關技術,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地的利益聯結機制解決了銷售難題,訂單式制種為北川山區貧困農戶帶來了可持續的收益。自公司入駐以來,收購馬鈴薯種薯上千余噸,提高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也鼓起了當地村民的錢袋子,通過發展制種產業使平均每畝增收2500元左右。
2018年,北川已達到脫貧標準,這個曾經受災人數最多、重建任務最重、被災難陰霾籠罩的貧困縣,終于摘掉了窮帽。在漫漫脫貧路上,制種產業為當地農業增效和農戶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福建省建寧縣是我國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縣之一,縣里依托產業扶貧開啟了村企合作整村推進的新模式。通過“村級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種業一體化經營模式,與湖南隆平、安徽荃銀等信譽高、實力強的種子企業簽訂村企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制種基地。統一品種布局、統一簽訂合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種子收購等“五統一”式的基地管理方式,使制種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018年,建寧縣有福建禾豐種業等13家種子企業與16個村開展村企合作,共計面積1.55萬畝,村企合作整村推進可為村集體增收120萬元,參與村企合作整村推進的貧困村(空殼村)平均增收6萬元,輻射帶動全縣貧困戶534戶發展水稻制種面積4930畝,農戶畝增收200元以上。
在廣西,萬川種業公司結合生產需要,通過優先選擇貧困村進行訂單制種,促進了隆安縣、上林縣等地的制種基地建設,為當地制種產業發展提供助力和支撐。經過考察評估,公司在南寧市隆安縣、上林縣等地的貧困村與230戶貧困戶、種植戶簽訂玉米訂單制種協議,面積累計1500多畝,收購價格略高于市場價格0.1元-0.2元/公斤,以每畝平均產量250公斤計,共支付當地農戶制種款543萬元。
品牌創建 成為脫貧攻堅“新抓手”
在貴州威寧縣,良種發揮的品牌帶動效應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新品種研發、引進和推廣,5年來貴州卓豪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品種推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引領產業發展,不斷向農戶提供包括水稻、玉米、蔬菜在內的優良品種共計70余個。其中水稻、辣椒等新品種推廣300多萬公斤,惠及省內貴陽、遵義、畢節、黔南、黔東南、銅仁等地10萬余農村人口,幫助農戶實現就業增收、脫貧致富,其中貧困農戶5290戶增收4300萬元。
貴州卓豪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力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龍頭企業為貧困地區源源不斷提供良種,通過優質稻、優質蔬菜等品種引領,打通全產業鏈,打造“貴卓”“貴龍情”“締結者”“力合”“冷水河”等種子知名品牌,品牌效應輻射省內外,帶動當地增收上百億元。
其中,通過優質水稻品種打造的“白果貢米”品牌,于2017年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帶動當地優質稻種植上萬畝,每年增加收入500萬元以上,其中貧困農戶342戶增收40多萬元。
在聞名中外的“中國榨菜之鄉”涪陵,一顆小小的榨菜不但成了當地閃亮的名片,也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法寶。響亮的品牌離不開優質品種的引領。重慶市渝東南農科院大力開展榨菜原料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先后育成“涪雜系列”“青晚1號”等優良品種10余個,并以低于市場價20%的優惠價通過政府采購免費發放到種植農戶手中,免費提供配套的制種、栽培和運輸技術,為種植戶穩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據悉,2015-2018年,重慶市渝東南農科院每年發放榨菜良種15000公斤,涉及涪陵區22個鄉鎮,惠及農戶16萬戶,通過良種良法配套平均增產10%~15%,每畝每年增收約五千萬元。2019年,在區級3個貧困村建立了種子生產基地1000余畝,惠及貧困戶300余戶。
目前,涪陵榨菜原料年種植面積擴大到72萬畝,良種覆蓋率95%以上,農戶增收1億余元,累計產生了近2000億元的社會經濟效益,成為涪陵區特色產業扶貧和種業扶貧的有力保障。
在廣東,“福平”番薯以皮薄無筋、香、甜、軟、糯等特點在近幾年迅速獲得了消費者熱捧。“福平薯”如今帶動17戶貧困戶和非貧戶90多戶種薯1000余畝,年產值近200萬元。
結對幫扶助脫貧 精準扶貧顯成效
作為我國種子行業主管部門,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優勢和體系優勢,在我國重點貧困區縣開展的對口幫扶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作為當地脫貧攻堅的“智囊團”,立足各地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為當地產業發展切診把脈、獻計獻策。
“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區,經濟基礎薄弱,貧困程度深。成為當地特產和重要地理標志,第一脫貧要務便離不開青稞特色產業的發展。在對扎囊、八宿兩個深度貧困縣的對口幫扶工作中,種業管理司以青稞良種水平作為重要抓手,致力通過推動青稞產業發展推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在2019年第二批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認定工作中,扎囊縣被認定為國家青稞良種繁育基地,種業管理司支持并委托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院為扎囊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打造青稞良種繁育基地,保障了青稞產業發展的源頭動力。
種業管理司不但為當地制定了青稞特色產業發展“路線圖”,也為兩縣的脫貧攻堅戰備足了“草糧”和“彈藥”。2018-2019年,種業管理司會同西藏農牧科學院等單位累計向兩縣免費提供良種8.22萬公斤,價值49.22萬元,可供種植面積5150畝。其中,良種供應使扎囊縣青稞良種覆蓋率提高了10%,畝平均產量提升約30公斤。為提高貧困戶的種植積極性,發放去雜去劣雇工補貼費11.50萬元,追肥尿酸4.8噸,價值1.2萬元。同時,在兩縣組織開展青稞高產栽培實用技術培訓班3次,培訓農牧民300人次以上,極大地提高了種植戶的種植技術,切實提高了當地的產業效益。
像這樣立足當地特色資源,通過對口幫扶實現脫貧致富的不止一例。2016年,原農業部種子局黨總支在湖北省來鳳縣三胡鄉安子村調研中發現了當地得天獨厚的雜交水稻制種優勢。為充分發揮安子村的制種潛力,為中種集團與當地產銷合作社搭起了“合作橋梁”,補齊了當地水稻制種市場主體和配套技術設施的短板。“傻瓜式”的制種解決了農資、技術、銷路等一系列問題,免去了農民后顧之憂。自2015年起,安子村水稻制種由200多畝發展到1680多畝,制種單產與過去相比翻了兩三倍,平均每畝收益實現5000元,水稻制種帶動全村56戶、周邊村91戶貧困戶脫貧。
隨著種業管理司推進的藤茶良種繁育基地項目資金和各項補貼政策的實施,藤茶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讓不少貧困戶走上了致富之路。2018年,來鳳縣已經建成藤茶基地7.3萬畝,初加工廠28個。120戶藤茶種植戶與藤茶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其中68戶貧困戶藤茶收入達85萬元。
三年來,與安子村黨支部開展“聯學共建”,大力推進當地發展水稻制種、藤茶生產等特色產業,結對幫扶效果顯著。截至2018年6月,安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109戶下降到14戶。
作為企業與政府的紐帶,中國種子協會和中國種子貿易協會(以下簡稱“種貿協”)也在種業扶貧中充當了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的“粘合劑”,推動行業凝心聚力,積極引導種企到貧困區縣投資創業,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
2019年玉米播種前夕,中國種子協會在河北省平泉市舉辦良種捐贈和良法培訓,現場向平泉市和隆化縣捐贈了價值近15萬元、可種植3200畝的玉米良種,受益貧困戶691戶。種貿協根據內蒙古赤峰市地形氣候特點和農民實際需求,在當地林西縣開展定點幫扶,舉辦“種子捐贈+技術培訓”活動,帶領中種集團、中種國際、京研益農、赤峰豐田四家企業向林西縣捐贈包含玉米、油葵、辣椒在內價值35600元的大田及蔬菜優質種子,可供種植面積530畝。
良種加良法的配套供給不但為各地實施種業脫貧提供了簡單可行的方案,也為我國民族種業的一步步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種業扶貧已成為脫貧攻堅中一項切實高效的產業扶貧方案,幫助無數貧困地區實現了脫貧出列。制種產業、特色種植等產業的發展正如在貧困土壤中播下的一顆致富良種,靜待風雨過后,必將枝繁葉茂,生機蓬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