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0年,一個新生的共和國締造了波瀾壯闊的發展史;70年,幾代中國人書寫了感天動地的奮斗史。他們,生于1949年。七十載見證復興,七十載家國同夢。中國之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家國七十年》,聽共和國同齡人講述家國史。今天(19日)推出:《李登海:一粒種子寄家國》。
央廣網北京8月19日消息(記者邢斯嘉 王茂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49年11月,李登海出生在山東萊州后鄧村一戶普通農民家中。那個月,西南戰役捷報頻傳,重慶解放;那個月,中央及各地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成立,空軍司令部成立,中國科學院成立……那一年,山東連遭旱、雹、蟲、病等災害侵襲,一半耕地受災。漫長的冬季來臨,農民的日子本不好過,但新中國的誕生讓他們充滿了希望,第二年,“土地改革運動”將在全國轟轟烈烈展開。
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對于老式膠鞋的熱愛,旁人無法想象。幾十年如一日,一雙膠鞋兩腿泥,從田邊到田里,從這塊田到那塊田,他說,還是膠鞋最舒服。一輩子研究玉米、當“莊稼漢”,李登海當年做出這個決定,只是出于一個樸素的愿望:多打糧、吃飽飯。
在李登海的童年里,饑餓記憶痛徹心扉。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糧食生產,努力解決溫飽問題。與新中國同齡的李登海屬牛,有股與生俱來的“牛脾氣”。1972年,一則美國農民華萊士創造春玉米畝產2500斤的消息讓他心里暗暗較上了勁兒。那時,我國玉米畝產量只有兩三百斤。李登海說:“當時我就想,他是美國的農民,我是中國的農民,他能開創美國的高產紀錄,我要開創中國的高產玉米紀錄。”
1973年,比李登海年長19歲的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震驚世界。南方的口糧問題解決了,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晝夜地啃書本,騎著自行車各地拜師。在萊陽農學院,老師劉恩訓被他的勤奮打動,送給他20粒從國外帶回來的雜交玉米種子,這在當時真是比黃金還要珍貴。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落實,農民干活更有勁頭,而高產種子就意味著大豐收。終于,李登海雜交選育出了高產組合掖單1號。但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種一季,于是從沒有出過遠門的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種變成三次。
《雁南飛》,這是李登海最喜歡的一首歌。他一次次從山東到海南,也猶如大雁般遷徙。一年后,他培育出畝產776.6公斤的緊湊型新品種掖單2號,首創我國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那年他才31歲,兒子才4歲。李登海表示,這當時在北方、在全國都非常轟動。大家都在問,真的超過了700公斤嗎?因為這不僅是玉米產量的突破,關鍵是我們找到了中國玉米發展的方向。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時間”,沒有“北京時間”。太陽一出來就要下地,整天跟著玉米轉。幾十年,他沒回家過過一次春節,對獨自把自己從小拉扯大的母親,李登海總覺得愧疚。唯一一次把90多歲的老母親接到海南過了一個年,臨分別他哭得像個孩子。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具有畝產1000公斤以上的掖單13號,通過了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李登海說,看到這么多新的科研成果種在祖國的大地上,特別有自豪感!
從7億人吃不飽,到14億人吃不完,中國人把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2018年糧食總產量超1.3萬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而立志增產增收的共和國同齡人李登海,六次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使每畝土地產量從養活1個人提升到了養活4.5個人。
李登海喜歡把自己比作種子,扎根廣袤的田野。他說,我家小孫子是第3代人,而我的玉米都有150多代了。李登海的孫子李澤濤從小耳濡目染,一歲多就跟著爺爺下田犁地,兩歲多就學著播種玉米。兒子李旭華說,小澤濤就連照相都往玉米地里跑。
李旭華高中畢業就走進了玉米地,從科研助手做起,老老實實地搞育種研究。李旭華說:“父親常在我耳邊說,不希望我繼承他的企業,要繼承他的事業,要把高產道路事業繼承下去。”
從故鄉到他鄉,從少年到白頭,李登海一生堅持,將家國情懷濃縮在小小的種子當中,在新中國的土地上,畫出了最美的圖畫。李登海表示,作為共和國同齡人,他們這一生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就是要和國家同命運。而從他的家庭來講,關鍵是把愛國心、敬業心交給兒子,交給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