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四十多年來
不忘“吃白面饃”的初心
首創小麥畝產821.7公斤高產紀錄!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 郭天財
6月12日下午,河南省教育廳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
會上,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我校教授郭天財,林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蕾,時代楷模、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李芳事跡報告團成員、信陽廣播電視臺記者王淑君分別作宣講報告。在一個個鮮活的報告中,聽眾感受到了報告人為國、為人民、為事業不懈奮斗的初心和情懷。為此,教育廳官方微信以“掌聲在感動的淚水中熱烈響起,信念在事跡的聆聽中更加堅定……”為題給予了高度評價。
今天,就讓我們來聽一聽郭天財教授不忘“吃白面饃”的初心故事,感受農大人厚生豐民的為民情懷!
點擊觀看視頻,體會郭天財的初心情懷
動態黑色音符
不忘“吃白面饃”的初心
我是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2017年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也是迄今為止全省高校唯一獲這個稱號的大學教師。
1953年,我出生在愚公家鄉——濟源市深山溝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就親身感受到農村貧窮落后的苦難,經歷吃不飽肚子的折磨。從兒時起,我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當一名農業科學家,“讓我和村里所有人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饃,不再餓肚子”。
高中畢業后,我懷揣著“吃白面饃”的夢想進入河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習。畢業留校后,作為一名從事教學和小麥高產栽培研究的教師,這40多年來,我始終不忘“吃白面饃”的初心,懷著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經常到農村去,到生產一線去,以麥田為課堂,以麥苗為教材,帶領團隊成員和研究生,細心觀察高產小麥生長發育規律,潛心研究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創新提出“調根促花增粒”根穗協調發育小麥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制定了河南省不同生態類型區小麥豐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解決了高產小麥地上與地下、群體與個體和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矛盾,實現了產量與品質的協同提高,并在河南“一年兩熟”種植模式條件下,首創了小麥畝產821.7公斤的高產記錄,創造了在同一塊地上兩季畝產超噸半糧的高產典型,引領河南小麥畝產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目前的850來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左右;總產由51億斤提高到720億斤,增長了13倍多,并為我省贏得了“世界的小麥看中國,中國的小麥看河南”的美譽。河南小麥的連年豐收,不僅解決了全省一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外調400多億斤原糧及加工制品。現在中國人每吃4個饅頭、3包方便面就有1個產自河南。我童年時代“吃白面饃”的夢想早已實現,河南也已由過去的糧食調入大省轉變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糧倉”“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
我所從事的小麥栽培研究,歷來是科研立項難、爭取經費難、出成果難、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難,既無名又無利,既辛苦又勞累,被人們視為是為他人“作嫁衣”,許多原來從事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員紛紛轉行搞起了育種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我是一名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時常餓肚子和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業高校教師,經常與農民打交道,深知糧食生產對國家安全重要性,深知栽培技術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性。多年來,我始終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根中原沃土,深入田間地頭,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融入到糧食增產中。
作為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顧問和河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在每年小麥生長8個來月時間內,不管是寒冬臘月、酷暑盛夏,還是星期天、節假日,即使是在我老伴三次因病住院期間,我都帶著團隊成員和學生堅持在小麥科研生產第一線,查墑情、查苗情、查病蟲草情,研判制定小麥豐產高效技術方案,指導農民科學管好麥田。我總是這樣認為:“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如果腳上不經常沾點泥,身上不經常帶點土,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民喜歡的農業專家”。現在河南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麥要想創高產,種啥?咋種?咋管?得聽郭教授的!”金杯銀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每當我聽到農民朋友親切地稱我“郭小麥”的時候,我就感到無比驕傲、非常自豪。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我歷來十分注重團隊建設,重視培養學生與青年教師的“三農”情懷,引導他們學農愛農,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去、到生產實踐中去、到農民中間去,把書本和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培養提高他們實踐動手能力和發現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水平,在生產實踐中讓他們長知識、增才干,提高科研素養、增強創新能力,真正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有用人才。
作為小麥栽培方向學術帶頭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河南農業大學作物學科多年積淀的基礎上,我主持成功申報獲批了當時全國農業高校和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被認定為河南省高校和全國省屬農業院校唯一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13年,我主持申報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國家2011計劃”全國首批14個中心之一,同時也是全國農業高校唯一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被譽為河南高等教育的里程碑,并入選2013年度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10個重大突破性事項之一,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嘉獎。2016年,我還主持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共同組建了“CIMMYT-中國小麥玉米聯合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平臺,為提升河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河南高等農業教育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做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一名農業大學教師,這些年來,我先后指導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66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216篇,主編出版學術著作15部,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華農業英才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標兵、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作物科學技術成就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與獎勵,并有幸多次陪同習近平、汪洋、溫家寶、胡春華、回良玉、劉延東等中央領導視察指導河南農業和高等教育,親自感受、親耳聆聽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河南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與殷切期望。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這次主題教育又一次讓我審視自己初心和使命,我一定不忘“吃白面饃”的初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提出的“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和“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的殷殷囑托,清醒認識到自己肩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神圣使命,在繼續搞好小麥高產栽培研究的同時,把我多年積累的小麥高產栽培經驗傳授給更多的學生和職業農民,讓他們掌握科技興農和鄉村振興的知識與技能,為中國人永遠端牢自己的飯碗和中原更加出彩,再創新佳績、再做新貢獻。
(來源:河南農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