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喬文匯 通訊員 馬 月
“一公斤西瓜種子能賣到1000元錢,每畝制種西瓜收入能達到4000元,比鮮食西瓜收入高,關鍵是價格穩定,收入有保障。”近日,新疆昌吉市佃壩鎮農民王景彪向記者念起了“西瓜經”。這位善琢磨的瓜農認為,受運距遠等因素制約,新疆西瓜應首先立足本地,在擴大本地銷售的基礎上,再找機會“走出去”。“鮮食瓜很容易被甘肅瓜、寧夏瓜‘截和’,適當發展制種瓜則可破解這個難題。”王景彪說。
與王景彪一樣,昌吉市許多瓜農開始將目光投向制種西瓜。當地乘勢而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農業產業鏈向上游延伸,大力發展制種產業。該市制定出臺了《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意見》,按照“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建設要求,打造西部種業之都。
近年來,昌吉市每年均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制種基地建設,以及市場監管、企業研發和人才培訓等方面工作。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支持科研人員采用技術和品種入股的方式,參與企業科技開發,利用各類育種試驗站、試驗基地,建立品種選育、試驗、示范相統一,審定與推廣相結合的機制,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研發進程。
“這幾年,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和資金扶持下,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們將全力推進制種玉米從播種、田管、加工全程機械化,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中國玉米制種全程機械化示范企業、新疆最好的玉米制種基地。”新疆昌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紅蕓說。
新疆華西種業有限公司是玉米制種行業龍頭企業,每年投入育種科研資金占到銷售收入的3%以上,該公司生產的良種已銷往10個省市區。去年,華西種業被確定為新疆玉米科技創新聯合體牽頭單位,參與南北疆早、中、晚熟玉米品種選育中心等項目。
昌吉市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或“企業+制種村+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讓農戶緊貼市場脈搏。王景彪告訴記者,他與種業公司簽訂收購合同,生產標準、收購價格清晰明了;企業派員實行跟蹤服務,給予技術指導,確保種子質量。
為促進種業健康發展,近日昌吉市種子協會發起成立了“新疆昌吉現代種業產業聯盟”,將種子企業、農場、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相關單位緊密聯系在一起,首批會員達80家。聯盟主席、九圣禾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舍亞輝表示,聯盟將推動成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合作、風險共擔、互利共贏,全面提升昌吉種業發展水平。
一粒小種子,長出大產業。數據顯示,目前昌吉市注冊資金在1億元以上的種子企業達5家,取得國家育繁推一體化經營資質的企業4家,已培育了“九圣禾”“華西”“昌農”“西亞”“農人”“聯創”等眾多知名種業品牌,種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