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祖祎祎
2018.1.23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調度會上獲悉,2014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陸續啟動玉米、大豆、水稻、小麥四大作物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及基礎理論創新組,加強資源整合,創新體制機制,在綠色優質品種選育、種業基礎理論與育種技術創新、育種新材料創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據了解,四大作物聯合攻關組共選育新品種231個,包括節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麥,抗倒伏、耐密植的機收籽粒玉米,優質高產大豆,優質水稻等。

大豆攻關組篩選和創制大豆新材料1160份:包括高蛋白、高油、早熟、矮桿耐密植、抗灰斑病、抗疫霉病、耐旱等優勢性狀。西北灌區高產攻關田畝產達到415公斤,黃淮海地區多個展示示范田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并實現了萬畝畝產200公斤的目標,出現了“畝產400公斤可復制,300公斤成常態,200公斤大面積”的局面。“合農91”示范田畝產423.77公斤,更是刷新全國大豆高產新紀錄。

水稻攻關組育成適合進行機械化制種的小粒型兩系不育系卓201S,2017年“水稻小粒型兩用不育系卓201S的選育及機械化種子生產技術”通過湖南省科學技術成果評價,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優質稻品種鑒評推介評選出了20個優質水稻品種,加快了水稻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提升中國稻米國際影響力,為人民提供了更好吃更安全的中國稻米。

玉米攻關組選育的8個品種成為我國第一批通過國家審定的適宜籽粒機械化收獲的新品種,這些品種將顯著提高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推進玉米生產方式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玉米育種水平實現由“跟跑”向“齊跑”。

小麥攻關組持續改良華北地區節水高效品種,新育成中麥5051等一批集節水、強筋、抗病于一體的系列節水高產優質品種,形成完善的節水高效品種選育技術體系。與種業優勢企業合作開展科研成果轉化,實現經濟效益約 1億元。鑒定選拔出的37份抗赤霉病小麥育種新材料,對解決小麥生產的赤霉病難題意義重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要明確良種聯合攻關的核心價值目標,要始終將“高產”要擺在優先位置,落實“藏糧于技”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創新機制體制,搭建共享平臺,避免重復研究、單打獨斗、資源獨享等問題,激發最大效能。同時,要提高對畜禽良種攻關的重視,將畜禽種業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小麥聯合攻關專家委員會首席許為鋼指出,要重視抗病、耐熱、節水等表型鑒定平臺、新品種測試平臺的建設,同時促進現代育種與分子育種技術的銜接,促進品種的研究創新。中筋小麥是中國大眾主食的原料,應適當調整中國小麥的優質品種選育方向,切勿“抓兩頭,丟中間”,提升對中筋小麥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