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科院選育出優質春白菜品種
要吃好白菜不用等秋天
本報記者呂兵兵
□大白菜生產由過去的“一季生產、半年供應”轉為“多季生產、周年供應”;
□攻克耐抽薹性差、外觀不漂亮、球葉顏色淺三大難題,選育有特色、好吃、好看品種;
□引種要考慮當地水土氣候及育苗移栽環節,合理分析市場需求及銷售能力,避免盲目。
大白菜被譽為“百菜之王”,也是北方冬天的“當家菜”。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里,家家戶戶入冬都要存上幾百斤的大白菜。如今,日子好了,市場與消費者需求也有了變化,大白菜生產由過去的“一季生產、半年供應”向“多季生產、周年供應”的方向發展,對品質、抗性等提出了更多要求。特別是在品種上,既需秋早熟、中晚熟品種,也需春播品種,既需大葉球品種,也需早熟、中小型品種。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缺乏國產專用春白菜品種,導致春白菜種植“成本高、風險高”。近年來,山東省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加大了優質春白菜品種選育力度,并陸續推出了特點鮮明的春白菜品種。日前,該所在山東省惠民縣舉辦了春播大白菜新品種觀摩會,記者對此展開了深入采訪。
日韓品種占主導,我國春白菜面臨“品種瓶頸”
“我國作為大白菜的發源地,不乏優異的種質資源,在大白菜育種上成效顯著,但這些成果,多數集中在秋白菜上。”山東省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趙智中說,“而春白菜與秋白菜的生長期天氣情況恰好相反,因此要求春白菜前期耐低溫耐抽薹,后期耐高溫且包球能力強。”
因此,春白菜品種在概念上,是指具有較強的耐抽薹能力,適宜春季氣溫較低地區的春季、高海拔地區的夏季和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冬春季栽培的大白菜品種。
狹義的春白菜主產區集中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河北、陜西一帶,該產區生產季節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春季,以溫室育苗和拱棚種植為主,據粗略統計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我國春白菜種植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最初的效益明顯高于秋白菜,但隨著面積擴大,近年來種植效益整體呈下滑趨勢,特別是種植缺乏品種優勢的春白菜,會經常發生收不回成本的情況。”趙智中說。
據介紹,2010年以前,由于我國大白菜生產長期以秋白菜為主,很少開展針對性的春白菜育種研究,所以一直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春白菜品種。日本和韓國的大白菜種質資源最初均來自我國,但他們上世紀70年代就育成了耐抽薹的春白菜品種。日韓春白菜品種的引進,客觀上促進了我國春白菜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大面積推廣的春白菜品種,基本上是從日韓引進。然而,進口品種價格昂貴,一般為國產秋白菜品種的5到10倍。
攻克育種難題,國產品種實現“彎道超車”
據趙智中介紹,我國春白菜品種選育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近20年的努力,先后育成了一批國產春白菜新品種,如魯春白一號、春冠、春珍白六號和京春黃系列品種等,彌補了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但整體而言,由于起步晚,國產春白菜品種在耐抽薹性、商品性狀和整齊度等方面與日韓品種仍存在一定差距。
山東省農科院蔬菜所是國內最早開始春白菜育種研究的單位之一,育成的“春冠”,是國內最早的春白菜品種之一。近年來,隨著常規育種方法和生物技術的日益融合,該所在大白菜育種上逐步建立了以單倍體培養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為核心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該所逐步推進了專用春白菜品種選育。
“我們明確了兩個育種方向,一是瞄準攻克我國春白菜育種上存在的‘耐抽薹性差,外觀不漂亮,球內葉顏色淺’三大難題,二是瞄準消費者‘有特色、好吃、好看’的市場需求,選育優質特色品種。”山東省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高建偉說,“基于上述,我們制訂了春播大白菜的選育目標:耐薹性、內葉黃色、中小型、早熟、葉球及剖面美觀。”
目前,該所的春白菜育種已取得較大突破,累計配制春白菜組合超過1000個,篩選出一批耐抽薹性達到甚至超過進口主栽品種的新組合,選育出了高春黃1號、高綠2號、高春娃系列等中小型早熟春播大白菜品種及可在春季種植的快菜品種,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日韓春白菜品種的“彎道超車”。
優質特色帶來高效益,農戶引種需考慮三要素
記者在位于惠民縣清河鎮英昕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內看到,三四十個國內外春白菜品種在此“打擂臺”。對農民來說,效益才是說服力,合作社理事長趙英介紹:“現在是優質特色的好賣,咱這里賣得最好的是桔紅芯和黃芯的白菜,畝產穩定在10000斤左右,又好看又好吃,北京和臺灣的客戶5塊錢一斤搶著要。”
趙英種植的效益最好的春白菜品種,就是山東省農科院蔬菜所育成的“桔紅65”,最好的一級品,通過微信營銷,甚至賣到了28.8元一棵。高建偉揭開了其“優質優價”的謎底:“這個品種最大的特點就是β-胡蘿卜素含量高,是普通大白菜的11倍。第二就是內芯桔紅、球形好,從賣相上講特點突出,第三個是中小型,口味好,下鍋容易爛。”
看到春白菜品質好、效益高,不少前來參加觀摩會的種子經銷商和種植戶已然躍躍欲試。對此,高建偉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要考慮當地的天氣和水土條件,再決定引種哪些品種;二要系統考慮育苗、移栽和前期覆膜保溫等關鍵環節,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風險;三是考慮市場情況,合理分析自身的銷售能力,避免盲目大面積引種。
“說到底,種植春白菜是個‘精細活’,比較‘難伺候’,農戶要精確掌握不同品種的生長特點,針對性地推進田間精準管理,并提升市場開拓能力,才能保障種植收益。”高建偉說。
春白菜品種簡介
大白菜又稱結球白菜、黃芽菜,起源于中國,是我國的特產蔬菜。我國大白菜常年種植面積約3000萬畝,總產約1億噸,是面積、產量最大的蔬菜作物。目前我國春白菜種植面積沒有準確統計數據,根據調研粗略推測,狹義的春白菜種植面積有100萬多畝,廣義的春白菜種植面積大約200-400萬畝。20多年來,生產中應用的春白菜品種不下幾百種,真正大面積推廣的有陽春、春大將、高冷地、春夏王、強勢、健春、良慶、春大王、春寶黃、菊錦和金錦等,基本上以日本和韓國引進的品種為主。當前栽培面積最大的春白菜品種是從日本引進的“菊錦”。
進口春白菜品種由于受育種資源所限,基本上都是合抱或扣合抱類型品種。而我國不同地區對大白菜的喜好差異很大,比如黃河流域很多地區更喜歡疊抱類型,河北和天津一帶更喜歡直筒類型。疊抱類春白菜品種的育成,不僅可以滿足黃河流域的消費需求,還可以填補春白菜品種類型的空白。
圍繞春播大白菜品種選育,山東農科院選育出了中小型早熟春播大白菜系列品種9個(高春黃1號、桔紅62、桔紅65、高綠2號、高春娃1號、高春娃2號、高春娃3號、高春娃4號、高春娃5號)、速生快菜4個(高快1號、高快2號、高快3號、高快4號)。其中:
天正桔紅62和65葉球中小型,桔紅色,β-胡蘿卜素含量高,口感極佳;全國區試:天正桔紅62和65分別比對照北京桔紅2號增產10.0%和12.1%;全國區試:兼抗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等多種病害;生育期60天左右。
高綠2號早熟,生長期55-60天,株高26厘米,直筒,凈菜率為79%,單球重1.5~2.0公斤。株型直立緊湊,葉色深綠,葉紋適中,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軟腐病。
高春黃1號生長期55-60天。中小型,單球重1-1.5公斤,凈菜率72%以上。心葉黃色,葉面微皺。球葉扣抱,柱型。口感好,質地脆嫩,熟食易爛。耐抽薹性強。抗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畝產3000-50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