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制種保險解南繁之“難”

圖為保險公司人員在查看承保作物長勢。
編者按:南繁育種基地每年承擔著我國大量水稻制種工作,然而水稻制種的生產風險也貫穿著制種的全過程。怎樣才能讓農戶安心制種?近年來,海南引入保險機制,發展“制種+保險”模式,分散制種農戶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為南繁制種產業提供保障,確保南繁制種持續健康發展。
本報記者操戈鄧衛哲文/圖
種子好不好,制種最關鍵。海南作為我國重要的南繁制種基地,每年承擔了國內水稻等作物品種30%的制種工作。以雜交水稻為例,每年南繁的制種面積占全國的16%以上,種子出島量近3260萬公斤,可播種面積2000多萬畝,可生產糧食超過100億公斤。如何讓規模如此龐大的制種產業平穩發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
“再好的品種,如果制不出種子,都沒有意義。”在海南從事水稻制種20多年的王仕明坦言,水稻制種和水稻生產完全是兩碼事,前者容不得半點閃失,一旦受極端天氣影響,一年的努力就白費了。而盡可能規避極端天氣造成的損失,就成為了水稻制種需要關注的重點。
制種風險大保險要跟上
水稻制種有風險,影響最直接的還是產業農民。水稻制種是海南帶動性較強的產業之一,據統計,海南全省20萬畝水稻制種面積,按每畝1100元地租計算,一年就可以為農民增收2億元。體量龐大的制種產業還解決著來自云南、貴州、江西等5000名多外省農民的就業問題,務工費每月能達到4200元,按每年5個半月的制種期計算又是1.1億多元收入,幫助這些農民實現了異地脫貧。
“這還不包括平時插秧、農機服務、曬種除雜、運輸等帶動海南本地農民的零工收入。”王仕明補充道。他舉例說,單單插秧一項,一個4萬畝的基地一年就可以解決3萬多人次就業,按每畝350元計算,一年能夠增加周邊村民收入1400多萬元。
但數據背后卻存在著隱憂:一方面,在表象上,水稻制種的生產風險貫穿制種全過程,尤其在抽穗、揚花期,低溫、高溫、大風都會影響制種產量,稍有不慎,農民乃至整個制種產業鏈都會受到損失;另一方面,在背后的機制上,隨著近年來種業改革不斷深入,南繁制種已完全市場化,隨之而來,風險承擔者也從政府轉變為制種農戶。
農戶本就“手無寸鐵”,依靠制種產業才發家致富,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制種農戶因災致貧甚至因災返貧的現象便會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種業的發展。
風險增加,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卻并未同步提高。因此,引入保險機制,分散制種農戶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為南繁制種產業提供保險保障,便成為社會共識。2012年,海南開始試點南繁制種水稻種植保險工作,2013年正式推向市場。海南也由此成為國內最早開展水稻制種保險的省份。
經過6年多的探索,海南南繁水稻制種保險有了長足發展,截至2018年春季,全省參保戶數(公司)達到200余戶,參保面積超過16萬畝,占全省20萬畝制種水稻種植面積的80%以上。
不再“跑路”了干勁更足了
早些年,海南全省南繁水稻制種面積一直徘徊在6-8萬畝,有了保險保障后,這幾年迅速擴大并穩定在15萬畝左右,有效促進了行業發展壯大。
王仕明是海南最早一批購買水稻制種保險的人,從最初自己單干的1000畝到如今成立公司后的4萬多畝。王仕明的感受只有一個字:“值。”
王仕明所在的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海南水稻制種面積最大的公司之一,雖然公司每年要繳納400多萬元的保費,但他覺得,正是有了保險保障,公司種植面積才能不斷擴大。
“沒有保險之前,哪敢想著種幾萬畝,種個幾千畝就了不得了。”王仕明直言,水稻制種投入高、風險大,一不小心幾年的積累一年就虧完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水稻制種每畝成本約3300元,利潤300到500元。如果按1000畝計算,每年正常投入330萬元,利潤30到50萬元,一旦虧一年,至少三年才能緩過來。
“水稻制種保險無疑是整個行業的強心劑。”負責該項保險事務的中國人保財險海南省分公司三農保險業務部總經理梅子思認為,保險一是讓制種農戶和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有了保障;二是解決了困擾地方政府多年的拖欠地租、工資等社會穩定問題;三是給種子公司吃了顆定心丸,減少了合同訂單糾紛,有利于種價穩定。
“以前一到曬種季節,市縣政府就派人到曬場或高速公路口守著,生怕制種企業老板欠薪跑了。”王仕明摸著頭,不好意思地說。
現在,制種企業不僅不再跟政府“躲貓貓”,還踏踏實實地搞起了制種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搞制種這么多年,王仕明已經記不清打了多少眼水井。南繁水稻制種正好與海南冬季瓜菜種植旺季撞車,水、電、路方便的地,老百姓根本舍不得租。
水稻制種只能租那些不通水、不通路的荒地。修路、拉電、打井、開荒復耕,梅子思覺得,南繁制種企業客觀上幫助政府做了不少農田綜合改造的事情,也促進了不少丟荒地復耕。
保險經營虧損制約險種增加
水稻制種保險帶來的效益顯著,但背后卻有著不少苦衷。一般情況下,農業保險簡單賠付率一旦超過70%,保險公司就要虧損,然而水稻制種保險多年來簡單賠付率一直超過100%,最高甚至達到10倍。
梅子思坦言,保險經營長期虧損是造成目前海南南繁制種業只有水稻制種這一種產品,玉米制種、作物繁種、種子科研等尚無保險產品的主要原因。
據統計,從2013年到2017年,海南水稻制種保險已累計推廣597戶,承保面積超過26萬畝。5年間,不包括保險公司運營成本,單從收繳保費和支付賠款來看,共收繳保費6100多萬元,賠款總額卻超過1.1億元,虧損5000萬元以上。
雖然長期虧損,可中國人保海南省分公司卻一直堅守并不斷探索完善相關產品設計。梅子思認為,水稻制種保險屬于國家惠農政策,必須做。同時,南繁制種事關國家種子安全和糧食安全,保險要參與,要為國家南繁產業保駕護航。
采訪中,制種農戶和企業都希望能將海南水稻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險種范圍,以減輕制種企業和農戶的參保負擔。作為生產者,王仕明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加大財政保費補貼力度,進一步激發農戶參保積極性。
王仕明說,以目前水稻制種保險費率測算,每畝保費平均250元,其中財政補貼150元,農戶自負100元,保費負擔相對較重。
除了大力推廣現有的制種水稻種植保險外,王仕明還希望保險機構根據南繁制種產業的特點,設計滿足種業企業和農戶需求的專門保險產品,如外來制種農民工的團體意外保險、雇主責任保險、涉農信貸的個人信用保證保險等。同時,提供農業金融支持,嘗試用制種訂單抵押貸款。
作為保險從業者,梅子思則建議從中央到地方,聯手建立專門針對南繁制種業保險的大災風險基金,為制種保險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對開展制種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給予再保險費補貼,鼓勵保險機構運用再保險機制分散經營風險,爭取再保險市場對制種業的支持,確保南繁制種保險持續健康發展。
短評:“制種+保險”促南繁發展
短評:“制種+保險”促南繁發展
莫志超
南繁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制種基地,匯集了我國農作物種業的前沿科技與智慧,無數的優良品種從實驗室來到南繁,再從這里走向全國。時至今日,南繁已經成為了我國種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如何能讓南繁產業更好地發展,一直是種業界關注的話題。過去,南繁的發展還只是“圍繞種業搞種業”,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面臨的壓力也很大。以制種風險為例,僅僅從品種選育的角度提高品種抗性,已經不能保證制種農戶的效益最大化。
所以,將種業之外的概念、元素納入到南繁中來,便成為了南繁下一步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看到,在“制種+保險”的模式中,南繁的制種農戶和整個制種產業已實實在在受益。強大的資本市場和充足的資金保障能夠卸下南繁人身上的“包袱”,讓他們放開手腳加油干。
但是,保險也不是萬能良藥,制種保險自身也面臨著發展困境。農業保險畢竟不同于商業保險,如果保險公司的效益無法得到保證,制種保險的未來也會存在變數。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和日常服務時,對保險這類給南繁帶來實際幫助的產業提供更大支持,以便能涌現更多“制種+”的南繁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