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4月份,黃淮地區氣溫忽高忽低,變幅較大。嘉祥縣3月3日最高氣溫21℃,8日最低氣溫降為-4℃;14日最高氣溫升至25℃,15日最低氣溫降至-1℃;4月2日最高氣溫升至30℃,6日最低氣溫降至2℃。皖北、豫東、豫北、山西臨汾、陜西關中、和魯西南小麥發生不同程度凍害,部分麥田表現為頂部小穗或基部小穗停止發育,凍害嚴重地塊僅主莖成穗,分蘗停止發育穗抽不出來,有些地塊整株枯死。這是1987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凍害。預估一般麥田減產20%左右,嚴重地塊幾乎絕產。
冬小麥一生需要經歷多個發育階段。研究較為透徹的是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春化階段需求一定低溫,經過低溫鍛煉的小麥,才能抽穗開花。根據品種需求低溫程度和時間長短,劃分為冬性品種(抗寒性強),半冬性品種(抗寒性中等),弱冬性品種(抗寒性較差),春性品種(抗寒性極差)。山東省小麥以半冬性品種為主體,強冬性和弱冬性品種極少。小麥生長堆伸長,意味著春化階段結束,光照階段開始,一般年份是在二月下旬。一般來說:冬性品種抗寒性強是指越冬階段耐低溫危害。光照階段需求較長日照,經過長日照鍛煉的小麥,才能抽穗開花,小麥的抗寒能力減弱。根據凍害發生時間或時期,劃分為初冬凍害,越冬期凍害,早春凍害和晚霜凍害。前三者發生頻率高,晚霜凍害很少發生,極為罕見。
晚霜凍害發生時,小麥生長堆已伸長,依序分化小穗、小花、性器官等,抗寒性逐次降低。多數專家認為晚霜凍害程度與幼穗分化時期及植株是否健壯有很大關系;與品種抗寒性的關系尚不明朗或存有異議。從實地考察看:某品種在多個地方顯現嚴重凍害,或某地多數品種有輕微凍害,僅個別品種凍害嚴重。或某地多數品種發生嚴重凍害,僅個別品種有輕微凍害。這說明不同品種抗寒性有差異。但是,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同一個品種在某地發生嚴重凍害,而在其他地方僅有輕微凍害。或某地同品種凍害程度有輕有重,差異明顯。這說明小麥發生凍害的復雜性,凍害程度與其他因素也有關系。播種晚的凍害輕,堿砂土的凍害重,長期干旱的凍害重,寒潮來臨前3-5天內澆水的凍害輕,小麥莖基腐病重的凍害重。品種與環境因素何為主導因素?調查發現:小麥凍害嚴重發生麥田,都伴隨著小麥莖基腐病嚴重發生。是小麥莖基腐病間接導致了嚴重凍害?還是凍害間接導致了小麥莖基腐病嚴重發生?筆者認為:嚴重凍害是寒流和病害雙重因素的疊加效應。
(作者:嘉祥眾和種業 臧家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