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井噴」、「修訂標準」、「收購兼并」、「全球十強」、「高溫不實」、「資本縮水」等成了的 2017 年種業的標簽,這些標簽最后被歸納為一個最重要的特征:「一切都將被重新定義」,這些不斷變化的時代調性,對于每一個種業人都是巨大的挑戰。
國審區試審定的品種數量倍增、綠色通道試驗審定的品種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廣覆蓋、引種全國各省區開展;品種海嘯正在形成、各級區試擴容、試驗加速(同步生產試驗)、首輪聯合體結束試驗、省級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開展、部分省區建立互認機制等。

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2014 年 9 月發布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在適用了短短 2 年后重新修訂,提高抗性要求,放寬產量要求,鼓勵優質等等,引領育種家調整育種目標。
根據《種子法》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有關規定,結合我國農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為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綠色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對品種的新要求,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對《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進行了修改。新修改的《標準》以品種種性安全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變了過去以產量為核心的品種評判標準,將品種分為高產穩產品種、綠色優質品種、特殊類型品種三個類型,標志著品種審定向分類管理和多元化方向發展。

10 月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進行了修改, 2 條內容被刪去,5 條內容被修改。11 月農業部公布《農業部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規章、規范性文件的決定》。在修改的規章中,與種業有關的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機構考核管理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

在廢止的規范性文件中,與種業有關的有:《農業行業作物種子繁育工等兩個職業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實施方案》(2000 年 12 月 22 日農人發〔2000〕16 號)、《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續申請簡化程序規定》(2006 年 10 月 27 日農業部公告第 736 號)、《南繁的轉基因農作物安全評價申報要求》(2007 年 3月 2 日農業部公告第 822 號)、《關于種子銷售范圍問題的復函》(2002 年 1月 25 日農辦農〔2002〕4 號)、《關于如何標注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編號的復函》(2003 年 6 月 26 日農辦政〔2003〕13 號)、《關于煙草品種審定問題的復函》(2004 年 4 月 1 日農農函〔2004〕1 號)。
關鍵詞四:收購兼并
2017年 6 月 8 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宣布已完成對全球第一大農藥、第三大種子農化高科技公司瑞士先正達的交割;隆平高科與中信農業基金11 月 30 日宣布完成對陶氏益農巴西特定玉米種子業務的收購;隆平高科收購湖南金稻、湖北惠民、三瑞農科、河北巡天等等的大部分股權;中糧國際將尼德拉種子業務出售給先正達等等。

國際種業的并購浪潮。20 世紀 70 年代至 21 世紀初,世界種業歷史上出現了三次并購的大浪潮:第一次浪潮是1997~2000年,持續三年左右;第二次浪潮2004年至2008年;第三次是2016~2017年。

這一系列的并購主要是由于孟山都公司的率先發難。全球農化行業的并購浪潮見證了孟山都、先正達、杜邦先鋒等種業巨頭的問世。(也即將見證中國種業的崛起。)
在這第三次并購浪潮中,中國有兩家公司參與其中即中國化工集團和隆平高科(實際為中信旗下農業基金)。
本輪并購浪潮致使全球種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關鍵詞六:減玉增豆
2016 年 8 月農業部長韓長賦表示,當前農業的突出問題是品種結構不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擴大、進口不斷增加。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保”,即保口糧、保谷物;“一減”,即減非優勢區玉米;“一增”,即恢復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一穩”,即穩定棉油糖自給水平。這一思路在 2017 年得到完滿落實。

國家發改委在中晚秈、粳稻最低收購價連續兩年不增的情況下,首次全面下調,并在下半年提前吹風 2018 年將繼續大幅下調并取消早稻最低收購價。
韓俊說,現在我國大米或者說稻谷,供大于求的壓力越來越明顯。今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分別下調了每斤3分錢、2分錢、5分錢。為什么要下調呢?就是要發出信號,稻谷已經是出現了供大于求問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要保留基本的政策框架,但要增加政策的彈性。也就是說,要讓今后價格更加準確的體現市場供求關系。如果價格信號過度扭曲,將來就像玉米一樣。

“無論怎么改,必須要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必須要保護地方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必須要保障農民種糧的基本收益。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如果農民的積極性受到損害,國家的糧安全就難以得到保障,必須要處理好這個關系。”韓俊表示。
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重點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鞏固主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飼料作物要擴大種植面積,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大力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加快北方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形成以養帶種、牧林農復合、草果菜結合的種植結構。繼續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

11 月國家糧食局和財政部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糧食生產由“多產糧”向“產好糧”轉變,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助推糧食產業提質增效。
全國飽受高溫襲擊。5月 17-19 日,東北、華北、黃淮等地出現今年首次高溫過程,為 1961 年以來出現最早。7 月上中旬,北方地區再受高溫襲擊。7 月 10 日,35℃以上高溫影響面積達 215.7 萬平方公里,40℃以上面積 49.5 萬平方公里。7 月中下旬,南方地區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天氣。浙江、江蘇、安徽、重慶、陜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日最高氣溫超過 40℃。持續高溫對農作物造成不利影響,玉米、水稻大面積結實率降低,減產嚴重。

今年華西秋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降水量大、強度強。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七成,為 1984 年來最大值。秋雨頻繁導致甘肅、陜西、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 7 省(市)遭受暴雨洪澇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水稻大面積倒伏,農作物受災面積 48 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 121 億元。

中化集團首個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智慧農業”平臺——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日前在安徽合肥市廬江縣建成,可為農戶提供種植、管理、加工、營銷等全程托管服務,運用現代科技幫助農民把地種好、把農產品賣好;

7 月 18 日,中國現代農業服務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同時由金正大集團發起并控股,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華夏銀行等聯合參與成立的現代農業服務平臺“金豐公社”正式揭幕。
2017 年玉米種植面積比 2015 年下降 5000 萬畝以上,用種量減少 1 億公斤以上,市值減少 25 億元以上,這對玉米種企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根據全國農技中心對 90 家代表性主營玉米種子企業的分析,種子銷售利潤從2015 年的 15.71 億元下降到 2016 年的 8.41 億元,降幅 46.5 %。2017 年上半年形勢更加嚴峻,21 家玉米種子上市公司66%的企業銷售額同比下降,行業有代表性的 30 家大中型玉米種子企業 65% 的利潤同比大幅下降,行業龍頭老大也未能幸免。

國家重點推廣技術——“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及其機械化已在張掖示范成功。在日前舉行的高產展示和機收觀摩會上,經過多點測點表明,甘州區與高臺縣的間作玉米平均畝產為 919 公斤和 878 公斤,僅比凈作玉米減產4%左右,間作大豆平均畝產為 101 公斤,畝增產值 355 元。玉米大豆實現同時機播,大豆玉米成功實現機收;傳統農業生產中,大田農作物生產成本的 50-70 %集中在前期的耕地、播種和雜草防控上。在我國,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老齡化,化學除草尤為顯得迫切,由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和中組部“千人計劃”唐曉艷博士領銜的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針對水稻直播栽培中雜草難以防控的難題,通過化學誘變篩選方法,成功研制了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多種作物的非轉基因抗除草劑材料,并針對國內耕地的高復種指數開發了專門的“潔田耕作”模式,避免了雜草對水稻的危害,打破了跨國公司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