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蟲抗藥性水平增加、夏秋氣溫偏高、水稻種植結構調整、有效蟲源田面積增大、蟲口數量累積等因素影響,二化螟近兩年在湖南省湘南、湘中和湘東部分區域持續大發生,2016年局部地區因災失收。2017年,二化螟在湘南、湘中和湘東部分區域仍然大發生。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湖南省植保系統在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有力支持下,早謀劃、早動員、早部署,主動出擊,科學應對,有效遏制了二化螟為害上升勢頭,災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切實保障了全省糧食安全,在三湘大地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防控戰。
行動部署迅疾有力。全省自上而下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并下發通知,督促各地及時抓好以二化螟為重點的中晚稻病蟲害防控工作,有效形成了高位推動、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推行防控工作屬地負責制,同時切實發揮項目資金的保障作用。
分區施策精準出擊。全省創新實施了二化螟分級分區防控機制,2017年劃定一類防控區18個,通過分區模式精準實施防控策略。同時做好病蟲害測報,及時發布病蟲害發生與防治信息,抓住防治關鍵時期快速組織應急防治。在精準測報的基礎上,及時開展翻耕滅蛹、性誘誘控等非化學防控措施與精準防治,保證了防治效果和效率。在前期性誘技術實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對口藥劑,狠壓一二代害蟲基數,狠抓中晚稻秧苗防治,第三四代有為害成災苗頭時,適當增加防治次數,始終把二化螟危害控制在萌芽狀態。2017年全省累計召開宣傳培訓會議、培訓班5000多場次,編印發放病蟲害情報、防治技術資料170多萬冊,培訓農民50萬余人次,確保技術措施落實到了田間地頭。
“三個務必”打牢根基。對二化螟重發區域,全力做到三個務必:一是一個作業區域內務必全面實施冬后及時翻耕滅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采用性誘劑誘殺越冬代成蟲,降低初始蟲口基數。全省一類防控區2017年翻耕滅蛹實施面積達600多萬畝。二是一個作業區域內務必統一栽培類型、統一品種、統一播期,減少二化螟橋梁田。三是一個作業區域內務必組織實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群防群治,用“好藥劑”,“用好”藥劑。初步統計,全省2017年二化螟防控統防統治面積達950萬畝次,確保了大范圍統一使用高效對口藥劑取得良好防效。
大面積用好綠色防控。注重運用非化學防控措施。18個一類防控區稻田油菜區全部于4月15日前安裝二化螟性信息素誘捕器。全省早中晚稻二化螟性誘技術應用面積達到90萬畝次,比上年增長2倍,這一措施顯著降低了蟲口基數。雙峰、祁東等地大規模種植誘集作物香根草、芝麻、大豆等,強化生態工程技術的應用。同時,加大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應用力度,全省應用面積達2200萬畝次。
實干巧干創新工作機制。各地區的防控注重實干巧干,運用超常規手段抓好防控關鍵舉措,涌現出了很多好而新的經驗典型。
如祁東縣種糧大戶多,縣里將防控責任落實到所有種糧大戶,把種糧大戶的責任落實與本地財政支持種糧大戶獎勵資金掛鉤。2017年,全縣約120個大戶全部納入,統一開展翻耕滅蛹、性誘和燈誘控等非化學防控措施,根據病蟲害情報統一開展化學防治措施。這一舉措,切實調動了大戶的積極性,形成了大戶帶動散戶一齊殲滅病蟲害的好局面。
攸縣從政府層面創新思路,化被動為主動,將政策性農業保險由“災后理賠”向“災前預防,過程控制”轉變。該縣2016年中晚稻二化螟暴發成災,保險理賠資金達1384萬元,占全縣總保險資金的81.8%,2017年創新機制,由保險公司提前支持防控經費254萬元,用于進行災前預防及整個過程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早中晚稻獲得豐收,取得了二化螟大暴發之年無災情、不需理賠的好結果。這個活用政策性農業保險資金的好機制,起到“花小錢辦大事”的功效,實現了多方共贏。 楊孚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