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上,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種子行業持有效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量4316家,較2010年的8700家減少了4384家,6年間種企減幅過半,而近兩年更是遭遇倒閉高峰。種子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未有的大洗牌。
倒閉潮早已波及一線市場。近幾年,由于糧食庫存過高、價格不景氣,我國種子供給大于需求矛盾凸顯,中小型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被快速淘汰。
除了小種企,連許多老牌大種企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從不久前發布的各大種企前三季度業績報告中看,虧損上市種企比比皆是:登海種業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減少37.71%,凈利潤同比減少52.26%;荃銀高前三季度虧損2380萬元~2880萬元;農發種業前三季營收減少18.86%,凈利潤同比減少375.61%,前7月虧損2748.45萬元;豐樂種業三季報預虧4000萬元~5000萬元;神農基因三季報虧損1000萬元至1500萬元。
如果說,這些大型種企還有一定的抵御資產風險的能力,那坐落在全國各地的私營小型種企,就只能走上破產倒閉的道路了。
6年間種企減幅過半。部分是因為種子經營許可證到期,部分是因為資金鏈出問題不得不宣布破產,還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組。
一面是大批中小型企業退場;另一面則是龍頭企業的快速并購。種子行業強者愈強趨勢顯現。據數據顯示, 2016年,凈資產1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達到341家,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凈資產10億元以上的企業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此次倒閉潮,受影響最大的便是玉米種子企業。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比2015年下降5000萬畝以上,用種量減少1億公斤以上,市值減少25億元以上,這對玉米種企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根據全國農技中心對90家代表性主營玉米種子企業(玉米種子銷量大于100萬公斤、玉米種子業務占八成)的分析,種子銷售利潤從2015年的15.71億元下降到2016年的8.41億元,降幅46.5%。2017年上半年形勢更加嚴峻,21家玉米種子上市公司66%的企業銷售額同比下降,行業有代表性的30家大中型玉米種子企業65%的利潤同比大幅下降,行業龍頭老大也未能幸免。
當前玉米種業競爭格局發生歷史性變化。一方面,隨著品種審定制度科學重構和審定標準的優化,優良品種入市通道敞開,企業已能把生存發展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種業全面自由公平競爭新時代開啟。而未來品種登記準入制的實施,將是種子市場完全市場化的最后一道關卡,也意味著品種競爭將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種企既要面對國際種業四大巨頭的競爭,又要面對國內同行的競爭,還有制售假劣種子游擊隊的圍攻。
種業企業必須轉型升級,幫助玉米種植者降成本和增效益,圍繞種子這個核心,以“種子+”延伸產業鏈,由賣種子向賣材料和服務轉型。
全球種子市場,在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兼并活動后,產生了以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利馬格蘭等為首的大型跨國種子企業,行業規模迅速擴大,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規模優勢日益顯現。因此,中國的種企必須通過并購整合將種業資源向優勢種子企業集中,這是推動我國種業企業走向育、繁、推一體化方向發展的關鍵一步,也有助于提高我國種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而國際市場上出現整合重組的這一過程的推動因素與目前國內玉米市場相似。全球種業之所以發生接二連三的戰略并購,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低迷,使得全球的種植業者損失極大,特別是北美和南美的商業種植者,最終影響到了各大跨國種企的銷售收入。
有機增長的速度慢下來的時候,通過既有市場規模越來越難以維持業績增長。那么只有通過非自然的手段來獲得增長。為了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企業的并購也因此發生。2015年-2016年,這些巨頭開始尋求抱團取暖的機會,開展了新一輪的抱團取暖。
通過行業內部的龍頭企業不斷地進行優秀標的的并購和整合,實現強強聯手,將大大地提升種企的科研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加大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以及市場占有率。過去搞育種研究的主要是科研單位、大學,而通過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扶持企業來加大資金投入搞研發,使得中國種業小、散、亂狀態在明顯的改善。
在品種為王的時代,育種必將成為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種企倒閉潮的來臨,對曾經通過新品種生產經營權買 斷、引進、代理等方式,靠偷取親本、假冒品種生存的小企業來說,將是末日來臨前最后的喘息。而對于擁有品種優勢同時具備較強的研發、營銷能力的大型種子企業來說,市場競爭實力將持續增強,面臨著歷史性的跨越發展機遇。
來源:種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