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植規模:
50萬畝,占全國紅干椒種植面積15%
○品種特色:
皮紅肉厚,果實細長,辣味兒香濃
○品種研發:
改單一干椒品種為鮮干兼用品種
○產業文化:
建設辣椒博物館,舉辦辣椒文化節
王曉飛胡建華文/圖
今年,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50萬畝紅干椒獲得大豐收。收獲時節,辣椒染紅了無邊無際的田野,椒農們趁著天兒好,加緊采摘、晾曬紅椒,客商們也云集于此搶購成熟紅椒。
開魯縣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紅干椒生產集散地,是全國最大的縣域紅干椒生產、加工、流通基地。開魯紅干椒皮紅肉厚、色質純正、果實細長、品質優良,除維生素、辣椒素和各種營養物質含量比其它地區生產的同類產品較高外,還具有特別香濃的辣味,是辣椒中之上品,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A級綠色食品,遠銷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內21個省、市、自治區。
主栽興農3號20萬農民吃“辣椒飯”
開魯縣土質以黑白相間五花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適中,光照資源充足,條件極適宜紅辣椒生長。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魯縣農民在自家庭院里種植紅干椒。80年代中期,紅干椒從庭院走向大田。1999年以來,開魯縣把紅干椒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建設的主導產業來抓,種植面積從當初不足3萬畝發展到2017年的50萬畝,占全國紅干椒種植面積的15%。
近日,筆者走進開魯縣東風鎮東方紅村,看到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都是紅干椒。這些擁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身份證”的紅椒即將踏上旅程。開魯縣在東方紅村建立了萬畝紅干椒溯源示范基地,吸引了203戶農戶參與,干椒品種以引進的“興農3號”為主。
“這個基地全部采用科學種植模式,基地有攝像頭,田間作業全程跟蹤。有二維碼,掃一下,澆水、施肥、使用農藥的信息全能看到。”開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左明湖向筆者介紹。
村主任韓寶莊這幾天特別忙,來自山東、沈陽的客商電話不斷,山東膠州某集團正和他聯系收購紅干椒的事兒。“我們種的這個品種色價高、辣度大,再加上全程可追溯,身價又抬高了,平均一斤多賣5毛錢,一畝地增收400元以上。”韓寶莊自信地說。今年干椒的價格3.70元/斤,一畝地能產干椒1000斤,純收入達2500元以上。
今年,開魯縣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壓減玉米50萬畝,轉型種植紅干椒、瓜菜等。紅干椒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分布在12個鎮場,干椒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0%,實現產值21億元以上。種辣椒收益是玉米的3-4倍。僅靠種植辣椒一項,農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開魯20萬農民吃著“辣椒飯”,紅干椒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研發新品種開魯紅干椒血統更純
提起辣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紅彤彤的色彩,火辣辣的滋味,而辣椒到底有多“紅”、多“辣”,品種至關重要。開魯縣紅干椒種植品種有200多個。多年種植為品質退化埋下隱患、品種雜亂致使色價降低,紅干椒大面積收獲期往往出現滯銷和價格偏低現象,市場競爭力走低。
為保住紅干椒這個“金字招牌”,開魯縣從根兒上找出路,逐年更新辣椒品種,紅干椒迅速提質增效,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左明湖是開魯縣紅干椒高產創業人才團隊的帶頭人,她這個“團長“帶領團隊負責紅干椒品種在當地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區、市、縣、鎮組建四級科研指導體系,內蒙古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建立紅干椒研究室,重點開展適宜品種的選育、引進,集中解決紅干椒品種退化等問題;改單一的干椒品種為干鮮兩用品種,重點推廣北星系列、蒙古椒系列等高產高效專用品種;建立紅干椒試驗區、示范區,增加種植密度,由原來的每畝4500-5000株增加到每畝5500-6500株,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增施有機肥,引進開魯縣圣原現代化育苗工廠等大型育苗企業。幾年來,高產創業人才團隊培育出了一大批優質紅辣椒新品種。2012年至2016年,主要推廣紅干椒新品種“北星一號”和“北星五號”。“北星五號”是由內蒙古農科院自主研發育成的雜一代干鮮兩用辣椒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抗病等特點,可以用于提煉色素、加工食品等,畝產量達2500公斤以上,較原有品種增產25%,增收875元,累計推廣種植面積7266公頃,實現增收9537.5萬元;“蒙古椒四號”由開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制推廣,干椒紫紅、個大味辣、抗病性強,2-3萬倍辣度,適口性好,色價16.8,推廣3.87萬公頃,實現效益3.22億元。
左明湖說:“今年紅干椒高產創業人才團隊的示范基地共設了10個基地,5個示范點,試驗品種30個,推廣品種5個。紅干椒新品種推廣不容易,為給老百姓提供優質的品種,我們始終堅持著這項工作。”
延伸鏈條向高端加工方向發展
辣紅色素、辣椒堿等辣椒深加工產品在食品、日化、醫藥、工業輔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為開魯紅干椒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我們吃的方便面里的辣醬包,就有用開魯紅干椒做的;我們吃的辣白菜,就用到了開魯紅干椒;我們涂的高檔口紅,就含從開魯紅干椒中提取的天然色素……開魯紅干椒在國內外都是出了名的。“鮮椒做蒜蓉辣醬,干椒做油辣椒和辣椒圈、絲、碎、末。2016年,公司三千多噸蒜蓉辣醬銷到山東、黑龍江、大連等省市,今年能銷四到五千噸。”開魯縣晶山食品有限公司經理孫哲在生產車間的產品展示區前細數紅干椒的多種用途。
廠區內隨處可見紅紅的辣椒堆,充滿了辣味兒。孫哲介紹:“我們與紅干椒種植戶簽訂單,每天還雇幾十個村民掰辣椒把兒,每掰一斤掙兩毛五,一個人每天平均收入一百三四十元。”晶山食品還將鮮椒速凍打包出口韓國、馬來西亞,每年出口量達15000噸。晶山只是開魯18家辣椒加工企業代表之一,這些企業每年加工能力18.2萬噸,銷售收入7.87億元。主要產品有紅色素、辣椒醬、粉碎產品等30多種。但這些企業都限于辣椒初加工,當地缺少規模大、能力強的辣椒深加工企業。“縣里正在和老干媽集團積極洽談,我們支持一些食品企業加快產品研發,促進紅辣椒產業向保健品、醫藥中間體等高端方向發展,提高辣椒的附加值。”開魯縣縣委書記趙長勇表示。
“促進紅干椒產業發展,紅干椒種植全程機械化是今后發展的大趨勢”。在東風鎮紅干椒種植科技園,東方紅村村民李鳳春拿自家辣椒地做試驗。早在2012年他就研究紅干椒移栽機器,如今,他申請專利的紅干椒移栽機已投入市場使用,該機器相比人工勞作能節約近五倍的勞動力。
當地人王樹偉是順億商貿的總經理,他瞅準時機,干起辣椒經銷、加工行當。筆者采訪時,王樹偉說:公司與19家合作社、2000多戶社員種植戶抱團取暖,建立了長期穩定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向韓國出口紅干椒8000多噸。
塑造品牌積淀、開掘辣椒文化
蓬勃興起的紅干椒產業解決了就業、精準扶貧,帶動了物流、餐飲服務業等下游產業鏈條的發展,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逐步實現。同時,紅干椒在開魯縣生根、成長、興旺并最終形成一種特色產業的歷史進程正在被銘記,辣椒文化也在不斷積淀。目前,開魯縣已通過了國家級紅干椒出口安全基地認證、紅干椒原生態產地認證、紅干椒綠色食品基地認證。“開魯紅干椒”品牌注冊了集體商標。對開魯來說,“開魯紅干椒”這五個字就意味著財富。為此,開魯縣全力宣傳紅干椒,提升品牌知名度。
為深度挖掘紅干椒文化內涵,開魯縣舉辦了四屆辣椒文化節、全國第十屆紅干椒產業大會,以椒為媒,喜迎四海八方來客。今年開魯縣還建設了紅辣椒文化博物館。紅干椒的種植起源、辣椒新品種和栽培新技術、辣椒提取物的功效用途、辣椒制品等等,在博物館全都能了解到。紅干椒的“紅“已然成為繼麥新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文化產業外又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
如何讓開魯紅干椒更“紅”更“辣”
王曉飛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顆小小的紅辣椒,可能僅僅是美味的調料。但對于開魯縣的農民來說,卻能靠著這顆小小的辣椒致富奔小康。
在開魯采訪時,我們為當地紅干椒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感到震撼:種植面積達50萬畝,全縣80%多的農民通過種辣椒致富。看到田地里、村民家、廠區里紅彤彤的辣椒,筆者對那抹漂亮的“開魯紅”驚嘆不已。
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開魯鎮新立窯村椒農王海濤因為種植辣椒與企業簽訂單,收入得到保障時的笑容。從零星的散戶種植到全縣推廣,開魯形成了集種植、倉儲、物流、加工、研發于一體的產業化鏈條,成為全國最大的縣域紅辣椒生產、加工、流通基地。雖然從種植到加工都有一定規模,但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制約開魯紅干椒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品種是紅干椒發展的基礎,特性突出的品種才能讓紅干椒更具競爭力。目前,開魯縣紅干椒種植品種200多個,自己培育的只有北星、蒙古椒兩個系列品種,其他品種都是外來引進。當地培育的紅干椒新品種推廣力度不夠,除農民接受新品種有個認知過程外,還需要持續的高投入,包括加大對紅干椒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的資金支持力度。
紅干椒收獲后,大部分是為國內外辣椒企業提供原材料。當地加工企業規模小,能消化的辣椒量不多,加工的產品也只是初級產品,如辣椒醬、辣椒末、辣椒碎等。以辣椒為輔料的加工企業只有一兩家,辣椒產品研發十分薄弱,缺少辣椒堿等深加工企業,產業鏈的橫向與縱向沒能實現規模化和多樣化。
從與食品加工龍頭企業洽談,支持食品企業向保健品、醫藥中間體等高端產品發展等行動可以看出,開魯縣也正朝著完善產業鏈條、提高紅干椒附加值的方向努力。開魯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讓紅干椒這個支柱產業持續發展下去,當地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其中品種更新換代,產品研發力提升,文化、品牌升級都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