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石省昌 北京報道
中國企業正積極走向世界,緊跟一帶一路的倡議,扎根在沿線國家,在當地耕耘事業,播撒來自中國的種子。
近年來,隆平高科(000998.SZ)在海外布局令市場關注,隆平高科除了將種子賣出國門,還在亞洲多個國家建立了研發基地、育種站,在世界各地播撒中國的種子。
“公司戰略目標是2020年進入世界種業前八強,2025年進入世界種業前五強。”隆平高科副總裁楊遠柱最近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走向世界的中國種子
隆平高科正在全球尤其是東南亞、南亞進行雜交水稻推廣。據記者了解,依托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的領先優勢,隆平高科以投資與貿易的方式,推動科研及產業的本地化,實現在世界水稻優勢區域的業務發展。據稱,其目標是逐步將自身建設成為國際性的種業公司。
實際上,國際化進程的推進給隆平高科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楊遠柱給記者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隆平高科營收22.99億元,同比增長13.5%,凈利潤5.01億元,同比增長2.05%;2017年上半年營收超過11億元,同比增長近30%,凈利潤2.34億元,同比增長超50%。同時,2015年國外收入1.72億元,2016年國外收入達1.92億元,同比增長11.5%。
楊遠柱告訴記者,中信集團成為隆平高科控股股東后,隆平高科進一步加快了內生和外延發展,國際化市場開拓的步伐加快,預計到2020年,公司將實現營業收入70億元,凈利潤15億元。隆平高科農業國際合作的探索始于1999年,一直著力于國際貿易、技術合作以及海外研發布局等。
用楊遠柱的話說,國際化不僅僅是出口種子那么簡單,推廣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幫助當地老百姓實現豐收夢更加重要。據悉,隆平高科已在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開展技術支持、種子貿易和咨詢服務,與當地技術機構或企業合作,在巴西、東帝汶等國開展雜交水稻種植示范,還在東帝汶、菲律賓、利比里亞等國開展援外培訓和技術合作項目。
“通過示范和培訓,傳播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很多國家培養了大批農業官員、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為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做出了積極有效的貢獻。目前,隆平高科已為亞、非、拉、加勒比及南太平洋地區的100多個國家培訓了近5000名農業官員、農技專家。”楊遠柱說。
楊遠柱認為,在推廣技術的過程中,隆平高科在東南亞、南亞積累了“走出去”的經驗和品牌聲譽,進而反哺其國際化戰略。2015年,在菲律賓、印度、印尼、尼日利亞等國成立合資公司基礎上,隆平高科斥資1億元成立了隆平國際公司,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國際種業市場。
記者了解到,2007年以來,公司陸續在菲律賓、印度等南亞或東南亞國家設立雜交水稻研發中心或育種測試站,在北美設立玉米育種站,逐步建立了覆蓋亞洲、美洲和西非等地的科研體系。2017年4月,隆平高科在海南三亞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總部,統一開展海外育種工作。
據介紹,隆平高科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在菲律賓進行“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2007年,隆平高科斥資200多萬美元在菲律賓成立了研發中心,開展“本地化”育種。該中心是隆平高科海外兩大研發中心之一,它以菲律賓為中心,輻射整個東南亞水稻市場。
楊遠柱告訴記者,經過10年的努力,隆平高科菲律賓研發中心已選育出5個雜交水稻新品種拖過菲律賓國家審定,因此2016年開始,隆平高科加大了在菲律賓的營銷與服務體系建立,成立了營銷公司,加速雜交水稻新品種在菲律賓的產業化。在巴基斯坦,隆平高科每年雜交水稻種子銷售保持在1000噸以上,雜交水稻種子份額在巴基斯坦保持第一,達到40%左右。
通過援外培訓、投資與貿易并舉的方式,隆平高科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種子年出口量也以30%-50%的速度遞增。
承前啟后,種業人扛起大梁
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只有好的種子才能獲得認可,打開當地市場。這需要一批愛農業、懂種業的科研隊伍。
但是,要培養這樣的一支隊伍并不容易。記者從隆平高科了解到,自2006年起,隆平高科就在國內率先提出構建自主研發體系的戰略,并將自主創新提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高度予以培育。2011-2016年累計投入研發經費超過7億元。2016年隆平高科研發投入2.23億元,占營收的9.73%,大幅領先行業水平。
楊遠柱的另一個身份是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在隆平高科設立于長沙關山的“關山研發基地”,有1500畝雜交水稻試驗田,由于當時基地的研發大樓尚未建成,試驗田邊上的一棟簡陋的三層小樓就是楊遠柱日常生活和辦公的場所。楊遠柱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除了資金支持,一支能下田能創新的科研隊伍尤為重要。
楊遠柱每天要下田照看試驗田。實際上,初見楊遠柱,很難想象他是一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組部重點聯系的專家。長年累月曬太陽皮膚黝黑,穿著一身藍色長袖工作服,頭戴竹笠,腳上一雙拖鞋,似乎是隨時要擼起褲腿下田的農民,僅剩一副眼鏡在告訴別人他是一個知識分子。而事實也是如此,他并沒有太多時間接受采訪,剛聊幾分鐘就帶著記者去參觀他照看了36年的試驗田。
記者看到,實驗田里的水稻明顯比普通水稻高大粗壯,楊遠柱告訴記者,這些水稻新品種大約有120厘米高,并且抗倒伏能力強。他給記者演示,用腳往水稻上踩,水稻不僅沒有斷折,把腳收回來后,水稻又彈了回來,毫發無損。他介紹,這是為了適應現在水稻的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耕作,抗倒伏是水稻品種必須具備的重要性狀。
“一個品種的研發至少要8年時間,所以我們必須提前至少8年進行科研布局。”楊遠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研發最新代表品種隆兩優和晶兩優系列雜交水稻新品種的過程中,研發團隊做了不少工作,。
水稻生長有很強的季節性,加上長沙(5-10月)、三亞(11月-次年5月)一年兩季,育種專家基本都是兩個地方連軸轉沒有節假日。此外,隨著科研規模的逐步擴大,育種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材料新組合的不斷涌現,楊遠柱在播種期每天很早就要下田,數據的整理只能留到晚上。
“之前有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陵水基地面試,我當時在基地很忙,就和他說來田里見我吧。他陪著我在田里一干就是一下午,直到晚上7點才從田里上來。上來后,小伙子連晚飯都沒吃就走啦,第二天他發個短信給我,他準備去另一家單位。可見,要招到一個能吃苦耐勞的水稻育種人員是多么的困難,培養一個優秀的育種人員比培育一個優良的品種要難得多。”楊遠柱說。
他表示,在壯大研發隊伍之后,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運用現代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緊密結合,通過進行改良性育種,生產出更“完美”品種,推動種業進步,造福世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