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jin)色的(de)(de)十月,碩(shuo)果累累。祖(zu)國的(de)(de)首(shou)都,萬眾矚目。黃河(he)的(de)(de)兒女,心(xin)(xin)向北京(jing)。邁著堅實的(de)(de)步(bu)伐,踏著時代的(de)(de)節拍,全(quan)國2280名黨的(de)(de)十九大(da)代表(biao),從(cong)四面八方齊聚北京(jing),意氣風發。肩負539萬黨員(yuan)的(de)(de)重(zhong)托(tuo),帶(dai)著1億河(he)南人民(min)的(de)(de)期望,河(he)南69名十九大(da)代表(biao),從(cong)華夏之中走進人民(min)大(da)會堂,豪情(qing)滿懷。在黨的(de)(de)十九大(da)召開(kai)前(qian)夕,本報(bao)記者采訪了部(bu)分十九大(da)代表(biao),讓我(wo)們(men)一起傾聽他們(men)的(de)(de)期盼(pan)和(he)心(xin)(xin)聲。
用科技支撐“四優四化”發展
——訪十九大代表張新友
□本報記者尹小劍
張新友,1963年出生,河南太康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現任省委委員、省政協常委、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兼任省科協副主席、農業部黃淮海油料作物重點實驗室主任、花生遺傳改良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
“發展‘四優’、推進‘四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我省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突破口。”10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十九大代表張新友說。
“今年以來,我院深入貫徹落實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圍繞河南現代農業強省建設的目標,按照省委、省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四優四化’發展的要求,積極調整科研方向任務,進一步優化了工作思路。今年9月,在省重大農技推廣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啟動實施了河南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張新友說,省農科院將組織全省農科系統53家單位的1000余名農業科技人員開展協同“作戰”,深入全省72個縣(市、區)開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科技服務。
“我們要聚焦我省‘四優’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調動全省農業科研系統廣大科技人員支撐‘四優四化’發展的積極性,建立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技術成果高效轉移轉化的工作機制,在服務‘四優’產業強素質、提品質、增后勁上下功夫,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富有成效的工作,推進一大批‘四優’產業技術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張新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