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健康高產,從補充營養開始,通常我們給作物補充營養的方式就是施肥:復合肥,尿素,鉀肥等,施用這幾類大肥,就相當于人吃飯一樣,但光吃飯夠嗎?
作物必須的營養元素除了氮、磷、鉀外,還需要其他營養元素綜合補充,我們按需求量的多少對作物所需的元素進行了劃分,如下:
大量元素: 碳、氫、氧、氮、磷、鉀
中量元素:鈣、鎂、硫
微量元素:硼、鋅、鐵、鉬、錳、銅、氯
只有作物所需要的元素都得到補充了,作物才能健康生長。那么如果我們只注重對作物補充需求量最大的氮、磷、鉀,而缺少對中微量元素的補充,作物會怎么樣呢?可能會呈現如下缺素癥狀:
總結缺素發生位點:頂端葉:易缺鈣、硼中上部葉:易缺銅、鐵、錳、鋅、硫老葉:易缺氮、磷、鉀、鎂、鉬
然而,缺少量中微量元素,雖然不會引起黃葉,但是會對產量產生嚴重影響,以辣椒舉例: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涉及到“最小養分定律”
假設作物的產量就是上圖中桶里的水,那么影響作物產量的不是大量元素氮、磷、鉀,而是鈣,由于缺乏鈣所導致的短板,造成了產量的流失,即使補充再多的氮、磷、鉀也無濟于事。
如果番茄缺少中微量元素會有什么癥狀呢?我們通過番茄的缺素圖譜來一窺究竟。
番茄中微量元素缺素圖譜
鈣
提高果皮致密度,增加蠟質層厚度,從而改善果實表光,防止果實變綿衰老,被稱為“表光元素”,耐儲藏。同時提高果實硬度,降低果實的呼吸強度,延長果實貨架壽命及儲藏期。缺鈣時,初期幼葉邊緣為淺綠色,葉背呈紫色,后期葉尖和葉緣枯萎,植株瘦弱,生長點附近的幼葉邊緣發黃皺縮,部分枯死,同時會引起臍腐病。由于鈣的移動性差,主要在老葉積累,所以葉片上出現缺鈣癥狀時表現在新葉部分上。
據測定,每產1000千克番茄,需吸收氮(N)2.4千克,磷(P2O5)1.7千克,鉀(K2O) 4.8千克,鈣(CaO) 2.2千克,鎂(MgO) 0.6千克。除了氮、磷、鉀以外,番茄對鈣的需要也非常的高,種植過程中要注意對鈣的補充。
缺素規律:土壤中鈣不足,施用氮肥過多,施用鉀肥過多,設施的高溫高濕環境加速了蔬菜對鈣的吸收,土壤鈣素缺乏,又得不到及時補充所致。
缺鈣癥狀:
缺鈣引起的臍腐病
缺鈣引起的裂果
鎂
鎂具有合成葉綠素并促進光合的作用。由于鎂在韌皮部中的移動性較強,缺鎂癥狀首先出現在老葉上。當植物缺鎂時,下部老葉邊緣失綠,后向中部擴展,黃化由基部向上發展,形成黃化斑葉,嚴重的葉緣上卷,葉脈間出現壞死斑點,葉片干枯,最后全株變黃.
缺素規律:一般系土壤中含鎂量低,有時土壤中不缺鎂,但由于施鉀過多或在酸性及含鈣較多的堿性土壤中影響了番茄對鎂的吸收,有時植株對鎂需要量大,當根系不能滿足其需要時也會造成缺鎂。生產上冬春大棚或反季節栽培時,氣溫偏低,尤其是土溫低時,不僅影響了番茄植株對磷酸的正常吸收,而且還會波及到根對鎂的吸收,引致缺鎂癥狀的發生。此外,有機肥不足或偏施氮肥,尤其是單純施用化肥的棚室,易誘發此病。
缺鎂癥狀:
硼
硼是細胞壁的形成組件,能促進糖的新陳代謝和轉運,增加開花和坐果率(花粉萌發+花粉管伸長)
缺硼,葉片失綠或變枯紅色,莖生長點發暗、變黑,頂端枝葉卷曲、變黃而死亡,植株叢生,葉片易脫落。莖中空或開裂,易落花落果。果實表皮木栓化,表面出現黑斑塊,果實易變形,且容易裂果。
缺素規律:雨量豐富地區的河床地、石礫地、砂質土或紅壤土,因長期淋洗作用使土壤中硼含量極低,番茄容易缺硼。在酸性的砂壤土上,一次施用過量的石灰肥料,易發生缺硼癥狀。pH值高的石灰質土壤,硼易被固定,有效性低,容易發生缺硼癥狀。土壤干燥,硼在土壤中的移動和作物的吸收均受阻,易發生缺硼癥。土壤有機肥施用量少,導致土壤pH高的田塊也易缺硼。施用過多的鉀肥、氮肥,會影響番茄對硼的吸收,易發生缺硼癥。
缺硼癥狀:
缺硼造成的果實變形,裂果:
鐵
鐵在植物體中的移動性較差,缺鐵時,葉綠素合成受阻,葉片呈現均勻黃化,病健部交界不明顯,頂部葉片黃化嚴重。缺鐵時不表現為斑點狀黃化或葉緣黃化,否則就可能是其他生理病害。
病因:堿性土壤容易缺鐵,磷肥施用過量也容易使葉片黃化,出現缺鐵癥狀。在土壤干燥或過濕及地溫低時,根系活力弱,對鐵的吸收能力減弱也會導致植株缺鐵。
缺鐵初期:
缺鐵中期:
缺鐵后期:
銅
銅影響糖類和氮的代謝。是木質素和黑色素形成酶的激活劑。
缺銅植株節問變短,生有叢生枝,葉片卷曲,植株呈萎蔫狀。葉片一般呈深綠色或藍綠色,葉片小,葉緣向內向上卷曲,像萎蔫的樣子,葉片先端輕微失綠,變褐壞死。癥狀多發生在上位葉片(幼葉)。
缺素規律: 土壤中的銅很難移動,黏土和有機質對銅有很強的吸附作用。因此,在黏重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上,很容易發生缺銅現象。
缺素規律: 土壤中的銅很難移動,黏土和有機質對銅有很強的吸附作用。因此,在黏重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上,很容易發生缺銅現象。
鋅
鋅在植物中起著重要作用,參與蛋白質合成,例如含鋅的色氨酸是合成生長素吲哚乙酸(IAA)的原料,缺鋅會導致生長素的減少,影響莖葉生長。碳酸酐酶存在于葉綠素中,催化CO2和水生成碳酸根和氫氣,此酶和鋅量是平衡關系,可見,鋅與光合強度有密切關系。鋅還關系到葉綠素的合成和穩定,缺鋅時中部葉片黃化。鋅可改善糖的代謝,關系到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運輸。
缺鋅中部葉開始褪色,與健康葉比較,葉脈清晰可見;隨著葉脈間逐漸褪色,葉緣從黃化到變成褐色;因葉緣枯死,葉片向外側稍微卷曲;生長點附近的節間縮短;缺鋅多出現在中、下部葉,上部葉一般不發生黃化;
缺鋅是由于多種因素造成的。淋溶強烈的砂土全鋅含量很低,有效鋅含量更低,施用石灰時極易誘發缺鋅現象。花崗巖母質發育的土壤和沖積土有時含鋅量也很低。堿性土壤中鋅的有效性低,一些有機質土如腐葉土、泥炭土,鋅會與有機質結合成為不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形態。光照過強,吸收磷過多,土壤pH值高,或低溫、土壤干旱,土壤內的鋅元素釋放緩慢,番茄植株會因得不到充足的鋅供應而缺鋅。再者,磷的施用可抑制植株對鋅的吸收。
上部葉片變小,呈叢生狀,俗稱“小葉癥”
中、下部葉緣從黃化(到褐色)
注:缺鋅癥與缺鉀癥類似,葉片黃化。缺鉀是葉緣先呈黃化,漸漸向內發展;而缺鋅,全葉黃化,漸漸向葉緣發展。二者的區別是黃化的先后順序不同
錳
缺錳,中部葉片或老葉葉肉黃化,呈斑塊狀,后幼葉失綠,葉片上出現網狀紋,最后莖葉全部變黃。不孕蕾,不開花。
鉬
番茄缺鉬, 植株生長勢差,總體顏色偏黃。癥狀首先出現在植株幼嫩葉片上。幼葉褪綠,葉緣和葉脈間的葉肉呈現黃色斑塊,部分黃斑干枯,呈褐色,不規則形,病健部分界不明顯。有時葉緣向內部卷曲,葉尖萎縮。植株往往開花而不結果。
發病規律: 鉬可以提高葉綠素的穩定性,并影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運輸,所以缺鉬葉片有時會表現出黃綠花斑。土壤中大多數情況下不會缺鉬,土壤中鋁的可供給性與土壤的酸度有密切關系,在土壤條件偏酸時,土壤中的有效鋁的可供給性就會下降,從而導致缺鉬。此外,如果土壤中缺磷、缺硫,或者鐵、錳的含量過高時也會阻礙植株對鋁的吸收。
作物缺中微量元素的原因
1、土壤本身: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多少受土壤類型的影響,不同類型的土壤成土母質不同,所以含微量元素不同。
2、pH值的影響:土壤酸堿度是影響微量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試驗表明,pH值高時,會引起缺鐵、鋅等癥;而在酸性土壤上植株易出現缺鉬癥狀。
3、偏施化肥:一般偏施氮肥會影響鈣的吸收,使植株表現為缺鈣癥狀;偏施鉀肥,會影響植株對硼的吸收,出現缺硼癥;偏施磷肥易引起缺鐵、鋅等癥。
4、中微量元素葉面肥施用量少:目前菜田的微量元素主要通過施入有機肥來補充,而有機肥用量少,使本來缺素的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進一步缺乏。而又未及時用葉面肥噴施。
溫馨提示:本文僅供參考,請各位種植朋友們根據所在地區環境,結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等條件,選擇科學種植及管理方法,感謝您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