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種業高峰論壇》的召開為大會預熱,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發表主題報告,分析了我國最新的種業發展形勢,快來跟著小編看看有哪些重要內容!
種業發展成效顯著
企業數量累計減幅過半
截至2016年底,持有效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量4316家,較2010年的8700家減少了4384家,減幅過半。
凈資產億元以上的企業大幅增加
2016年,凈資產1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達到341家,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凈資產10億元以上的企業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經營非主要農作物的育繁推企業增加
規模企業成為我國種子市場絕對主力
規模企業不斷成長,其種子銷售收入占全國企業總收入的比例穩步提高,由2013年的74%,提高到2016年的近80%,成為我國種子市場的絕對主體。
新三板掛牌企業快速增加
近幾年,在新三板掛牌種子企業數量快速增加,2015、2016年分別新增16家和19家,其中墾豐種業、幫豪種業、鮮美種苗等3家進入了新三板創新層。截至2017年6月底,共有55家種子企業上市或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總市值超千億元。上市掛牌企業數量上雖只占全國種子企業的1%,但其市場份額卻已達20%。
企業兼并重組加快
近年來,骨干種子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積極運用資本力量,加快兼并重組步伐。
自中信集團出資27.9億元控股隆平高科以來,隆平先后收購天津德瑞特、綠豐園藝、擴大蔬菜業務;2016年,又出資2億余元控股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廣西恒茂,并于黑龍江廣源種業設立合資企業,進軍東北粳稻市場。
荃銀高科先后并購四川竹豐、安徽荃銀欣隆、安徽華安、安徽省皖農、遼寧鐵研等種子企業。
農發種業并購8家種子企業。
大北農出資1.2億元控股黑龍江龍科,推進在東北的戰略布局。
企業科研投入增加
2016年,種子銷售前50強企業科研投入13.8億元,占銷售收入的6.25%,其中前10強科研投入8億元,占銷售收入的7.5%,較行業總體水平高出2.3%,較2013年提高了3.5%;隆平高科、大北農、中種集團、墾豐種業等企業每年科研投入均是億元規模。
企業人才實力增強
截止2016年底,我國種業企業有科研人員2.44萬人,占企業員工總數的20.2%,人數較2010年增加83%;其中碩士、博士共有約5900人,占企業科研人員的24%。
國家支持科研單位和企業搭建高水準研發平臺筑巢引鳳,幾年來,先后從海外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80多人,其中來自孟山都、先鋒、先正達等跨國企業的海外人才20多人。
企業創新成果產出增多
2016年,企業通過國審品種95個,占當年全國國審品種的57.6%;企業申請保護品種1310個,占當年申請總數的51.9%,數量和占比均超過科研院所,反映企業對科研的投入已初見成效。
種業發展的問題
種子銷售收入與利潤增長進入平臺期
企業種子銷售收入與利潤2010年以后經歷了一段高速增長時期,自2013年以后增速趨緩,進入平臺期,尤其是2016年,行業銷售收入和利潤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同時,企業種子銷售利潤率呈下滑態勢,已由2011年的11.4%,下滑到2016年的8.6%。
種子市場供需結構不協調
近年來,我國種子市場商業價值持續增長,2016年達到約1229.6億元,較2012年增長18.5%,其中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等5種主要農作物增長13.8%,非主要農作物增長24.9,非主要農作物增速較快,帶動其占比由2012年的42%,提高到2016年的44.3%、
種子市場供需結構不協調
在2016年全國1229.6億元的種子市場商業價值中,5中主要農作物685.4億元(占56%),非主要農作物544.2億元(占44%);其中花生、瓜類、蔬菜、花卉類作物月290億元(占24%),反超玉米(占23%)。
同時,我國種業企業多集中與主要農作物和雜交種,在全國4316家種子企業中,共有3390家企業包裝銷售本企業種子,其中2851家(占84%)以經營主要農作物為主;在全國90家持育繁推一體化許可證企業中,79家(占88%)的經營作物范圍為主要農作物。
育種創新存短板
長期以來,我國種業育種創新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玉米、水稻、小麥等審定作物上,對其他特色作物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甜菜、向日葵、菠菜、胡蘿卜、青花菜、洋蔥等部分蔬菜作物存在育種創新短板,導致這些作物種子嚴重依賴進口。
2016年我國農作物種子進口總額為20億元,其中進口蔬菜種子12.2億元,甜菜種子6000萬元, 向日葵種子1300萬元,蔬菜種子占到進口總額的61%。
種業發展對策
種業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綠色發展兩大任務,加快推進綠色種業發展,做到“四個更加注重”,不斷開創種業發展新局面。
更加注重節水節肥節藥,優質加工專用的綠色品種選育
種業要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引領,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出發點,調整以產量為主的育種導向,加快節水節肥節藥、適宜機械化輕簡化栽培、以及品質優良、商品性佳的綠色新品種選育,推動農作物品種新一輪的更新換代。
《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已修訂,將品種入市的決定權完全交給了企業,企業要適應形勢變化,及時調整育種目標。
更加注重重要經飼特色作物種業發展
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市場對優良經濟、飼料、特色作物商品種子的需求日益迫切,種業要適應這一形勢,調優以糧食種子為主的市場結構,推動各作物種業協調發展。
企業要放寬視野,不要僅僅局限于糧食作物,棉油菜糖、果菜茶、蠶桑麻、煙藥雜等經濟特色作物雖小,背后卻蘊含著一個“大市場”。像青花菜,國內種植面積70萬畝左右,在我國蔬菜面積中占比只有0.2%,但其中種子收益高,種子市場規模近2億元。目前,青花菜種子市場被國外品種占據。
更加注重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智能化技術 的應用
種業要積極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智能技術、遙感技術等前沿技術,改造品種研發、生產經營及行業管理等方面的傳統運行方式。
在育種創新方面,應用生物組學、基因編輯、智能信息等新技術,開展定向精準育種,提高品種研發效率和水平。
在生產經營方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改變行業生產經營模式,提高效率,提升服務質量。
在行業管理方面,涵蓋品種保護、審定、登記和生產經營許可及備案、標簽、市場監管等信息的種業大數據平臺提前已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一站式的信息查詢與業務辦理,下一步將會繼續建設完善。
更加注重種業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統籌利用
種業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取國外種業在資源、品種和技術等方面之所長, 補強我國種業在相關方面的短板。
同時,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種業要進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張延秋局長對種企提出了三點希望
“
一要走自己的路,宜大則大,宜專則專
二要重視創新,不創新必將死路一條
三要守法經營,奉法者強則國強
今年的種子雙交會都有哪些看點?
會議主題與宗旨
按照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的總體要求,本屆展會以“交流、合作、創新、發展”為主題,旨在為種業企業、經銷商和科研育種單位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創新,共謀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業持續豐收提供保障,為推進農作物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和建設現代種業強國提供支撐。
本屆會議的主要特點
(一)種業政策與國家層面業務動向。展會通過種業高峰論壇、種業信息發布會等平臺,邀請到了農業部種子行業主管領導,就宏觀經濟形勢與種業政策取向、種業強國的配套政策措施進行權威解讀,邀請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全國農技中心、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中國種子協會發布工作動態,分析主要農作物供需形勢。這些都是現代種業發展中各方關注的重點、焦點,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二)聚焦玉米企業轉型升級之路。玉米問題是本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受全球經濟不振、石油價格下跌、國內生產成本高攀和替代品擠壓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導致玉米庫存高企,玉米收購政策改革加速玉米價格與國際接軌,玉米面積調減,玉米種子企業發展遇上重大挑戰,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展會聚焦這一行業重大課題,邀請全國農技中心主管領導,就玉米種子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和策略做大會報告,與行業各方一起探討振興玉米種業之路。
(三)創新推動青貯玉米產業鏈整合。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要穩糧、優經、擴飼,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在非優勢區籽粒玉米產區,繼續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青貯玉米,開展糧改飼補貼試點,以養帶種,種養結合,青貯玉米成為行業關注焦點。為此,本次展會開創性地設立了青貯論壇,邀請權威專家解讀“糧改飼”政策、分享國內外青貯玉米發展新技術和經驗,共同探討產業鏈融合和做強青貯玉米種業和青貯玉米產業對策。
(四)深層次展現玉米引領性新品種。優良品種既是農業科技的核心載體,又是種業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決定著我國種業能否做大做強。為全面展現頂尖育種成果,立體呈現企業現有育種方向,打造一個集品種展示、宣傳、交流的綜合協作平臺,本屆展會精心安排了雜交玉米品種種植展,設立了占地456畝的室外品種種植展區,集中展示157家企業522個玉米新品種,涉及青貯玉米、鮮食玉米、機收玉米等多種全新品種,此外,還設有國審品種、山東省審品種、國審生產試驗、山東省審生產試驗、聯合體生產試驗、聯合體區試等共324個玉米品種(組合)的試驗展示,供種業各界人士蒞臨現場觀摩。
會議規模
目前籌備工作基本就緒,本屆展會設室內展區面積20000平方米,其中特色展位86個,標準展位286個。從目前情況看,參展企業近300家,有玉米、小麥、大豆、谷子、馬鈴薯、蔬菜等種子企業,也有肥料經營企業。這些種業企業多數是影響力較大的骨干企業、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信用評價3A級企業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大型企業。預計展示的種子科研、生產、加工及檢驗檢測、種子包衣等相關行業的新產品新成果2000多種(項),參會企業1000多家,觀展人數達5萬人次。
本文由種子天下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