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huan)迎光(guang)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wu)中(zhong)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現代化大農業鑄就“中華大糧倉”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9-19  來源:《 農民日報 》( 2017年09月19日 08 版)  瀏覽次數:159
 
 
    魯宏杰趙亞洲趙祎多
 
    一年可生產糧食400多億斤,70年間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過6000多億斤,一年生產的糧食就能為全國將近1/10的人口提供一年的口糧……這份完美的答卷來自黑龍江墾區。
 
    經過70年的開發建設,黑龍江墾區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
 
    1947年,一批榮復軍人在北大荒點燃了第一把荒火,撒下了第一把種子,這把種子自此在這里生根發芽。如今,三代北大荒人在亙古荒原上創造了人類墾殖史上的奇跡,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將這片荒原筑造成了“大糧倉”,引領著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
 
    藏糧于地—農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備
 
    2017年的初秋,建三江管理局青龍山灌區工程的一處現代化渠首站即將竣工。灌區工程投產后可灌溉水田561.01萬畝,覆蓋周邊9個農場和同江市、富錦市的5個鄉鎮,灌區渠首站裝有全國單體泵站中流量最大、裝機最大的泵站,系建國以來建設的第二大灌區工程。
 
    據管理站站長姚景輝介紹,灌區設計采用了目前國內先進理念,對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資源進行“三水聯合調度”,可節約水資源2.97億立方米,比常規灌區節電約15%。灌區可實現數據自動監測、采集和設備控制,是全國自動化覆蓋面積最大、技術難度最高、運行調度最復雜的灌區。灌區建成后,用溫度較高的地表水替換地下水灌溉可使糧食增產增效,預計全灌區可新增水稻3.37億斤,增加效益5.22億元,與此同時還可以使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
 
    黑龍江墾區農業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逐步提高了耕地質量,實現了藏糧于地。
 
    今年入秋以來,八五九農場接連遭遇幾場降雨,但是第四管理區種植戶曲紅卻毫不擔心。原來,墾區的土地整理項目為種植戶們平整了土地,配套了溝渠,修了田間路,安裝了電機井,不僅讓土地的產出更高,種植戶們種地也更省心了,再不用像從前一樣,一下大雨就要全家出動去地里排水了。曲紅告訴筆者,現在每畝地比原來能多打100到150斤糧食,還能多賣200元錢。
 
    目前,黑龍江墾區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體系,通過“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方面建設,實現了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質量安全、抗災力強的目標,構建了穩定的糧食生產生態系統,讓“看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方式成為歷史,實現了“十三連豐”。
 
    藏糧于機—農業機械邁向精準化
 
    據統計,黑龍江墾區農業勞均生產糧食35噸,創造了全國最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于世界發達國家勞均生產糧食28噸的水平。可以說,黑龍江墾區70年的農業開發建設歷史,也是一部世界農業機械化發展史。
 
    坐落在友誼農場的北大荒農機博覽園,收集了北大荒各個時期“服役”的150多臺件農業機械,是國內唯一以農機為主題的博覽園。這些“鋼鐵俠”們佇立在博覽園內,默默見證著農機現代化助力“北大荒”變身“北大倉”的崢嶸歲月。
 
    1978年,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被農業部確定為農業機械現代化試點單位,率先引進美國先進農機,并創造了當年全國人均生產糧食量的最高記錄。隨著不斷適應新時代的生產需求,這里已成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綜合科技試驗區和精準農業試點單位。目前,全場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42.7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6%,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農業現代化示范窗口。
 
    如今,現代化農機裝備已不再單純追求大馬力而轉入精準化時代。精準化種植可以解決傳統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高耗能、低效益、資源浪費等問題,是世界農業現代化的新潮流。
 
    黑龍江墾區繼續走在農機現代化發展前列,許多農場都擁有世界頂尖的農機設備,配備了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系統等。這些技術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量播種、變量施肥于一體,可以一次完成深松、淺翻、整地、播種、合墑、鎮壓等六項作業,旱田耕作從種到收實現了百分百機械化。
 
    同時,墾區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各管理局和農牧場都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扶持發展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機聯合體、農機服務站等各類農機服務組織。黑龍江墾區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262個,合作社資產總額達到17.68億元,機具11557臺套,作業服務面積951.7萬畝,年收入5億元。
 
    藏糧于技—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生產
 
    1949年,黑龍江墾區水稻每畝產量不過300多斤,現在平均畝產1200斤已是很平常的產量。糧食從種到收,聽起來是一個簡單的自然生長過程,然而要想在同樣的土地上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科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下屬的創業農場是全國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場。在他們的科技園區里,每天都在進行著不同機插、不同肥料以及不同栽培模式的水稻種植對比實驗。創業農場農業科技園區主任劉洪亮告訴筆者,不同品種水稻所施的肥都要經過嚴格配比,插秧密度可以精確到每個穴里有幾棵苗。經過科學種植,平均每畝地可提高產量150—200斤。
 
    今年,墾區共有10個農牧場開展了整建制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這些農牧場從品種篩選、農機改進研發、高產高效技術試驗等方面著手,開展重點區域共性技術瓶頸協作攻關,進一步挖掘農作物生產潛力。
 
    信息化管理模式對促進“種得好”同樣功不可沒。七星農業物聯網服務平臺是國家首批大田種植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全場122萬畝耕地上安裝了200個視頻監測點,目前已有30個視頻監測設備投入使用。11月15日前光纖全部鋪設完成后,所有的視頻監測設備都將連通。筆者在管理中心看到,幾十個大屏幕上同時顯示著七星農場第六管理區所有農業相關實時數據。工作人員只需點擊鼠標就可以看到不同地塊的種植情況,水稻品種、化肥用量、種植戶的建檔信息等都可以在電腦端和手機端顯示。七星農場副場長劉成說:“田間安裝的傳感器等設備可以測量土壤微量元素、地溫、水溫水量、病蟲害情況等,有利于及時采取措施,以防病一次1畝15元來算,全農場可節省1500余萬元。”
 
    此外,該管理平臺深度融合互聯網、3S和大數據等技術,將農業、農機、林業、水利、科技、政務等多項內容進行了統一管理,可實現農產品質量溯源功能,增強七星農業品牌的安全優勢,加速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70年來,墾區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堅持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積極探索推廣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等十項先進農業耕作技術,建立了水稻“三化一管”、大豆“兩密一膜”等十大高產栽培模式。目前,墾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85%,農業科技貢獻率是68%。這些科技創新為墾區現代大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實現糧食單產、品質和效益的大幅提升,墾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跨越新臺階,糧食總產由開墾初期的480多萬斤躍升到2016年的411.9億斤。
 
    在墾區開發建設70周年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黑龍江墾區正向著“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的目標努力邁進。
 
 
 
分(fen)享到: 微信 復制網址 QQ好友 QQ空間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