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繁新基地建設初探
本報記者胡立剛實習生陳心宇
得天獨厚的熱帶氣候優勢成就了“南繁”這一道中國育種界的獨特風景,風景里最顯眼的是被譽為“候鳥”的育種者和他們各自的方寸天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發布之后,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區域隨即被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用途管制,5.3萬畝南繁核心區也一并劃定,“南繁”將建成一道新的風景線。
“上海市南繁新基地建設規模格局已定,1189畝基地將配置綜合服務區、農作物品種展示區、水稻(包括節水抗旱稻)創新育種區等6個功能區。3年之后,南繁基地將成為上海市農業科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全市80%左右的農作物育種品種的創新。”上海市種子管理總站站長夏龍平介紹。
記者了解到,開創了都市農業先河的上海市自始至終都非常重視種源建設,2004年以來就在海南省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南繁基地“雙子星”格局:一個是上海市市級南繁基地,位于三亞市,每年有20多家單位入駐;另一個是位于陵水縣光坡鎮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海南陵水試驗站,兩個基地共289畝地。就是這兩個基地,承擔著上海市水稻、蔬菜、玉米等作物育種創新、“兩雜種子”純度鑒定、種源加代繁育、轉基因試驗研究等科研任務,成就了上海市農業種源優勢。
“我是上世紀80年代到陵水的,率先搞起了雜交粳稻育種,第一個雜交粳稻品種‘寒優湘晴’就是在陵水選配出來的。1986年試種,很快成為江浙第一雜交粳稻品種,最高峰時推廣面積近300萬畝,占了上海本地播種面積的1/5。”談到在陵水育種的經歷,73歲的朱新民兩眼炯炯有神。
朱新民是上海南繁先驅,1976年11月以閔行區農委下屬的閔行種子公司育種者的身份到達三亞師部農場,先是搞雜交秈稻育種,80年代改為雜交粳稻育種。到了陵水縣后,受到同在陵水的浙江嘉興育種科研人員的啟發,選育出了“寒優湘晴”稻種,該品種至今還在播種,在上海的播種面積仍保持在5萬畝上下,堪稱雜交粳稻的“不倒翁”。
無獨有偶,上海市農科院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育種專家余新橋則是1983年到陵水縣,隨后和著名的育種專家羅利軍相識相知,一起育成了“中旱3號”耐旱稻品種,2004年通過了上海市審定,成為首個節水抗旱稻品種,從而開啟了中國節水抗旱稻的輝煌歷程。
“我雖然住了很久農民家的偏房,還被老鼠咬過鼻子,但2002年就進駐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海南試驗站,當時90%以上的育種科研人員還住在農民家里。”余新橋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被譽為“候鳥”的南繁群體中,余新橋算是幸運的,朱新民也是幸運的,他在“寒優湘晴”大規模推廣之后的1995年住進了種子公司自己建造的瓦房。但是,正如余新橋所說的那樣,住農民房、學農民生火做飯是大多數“候鳥”們最難忘的經歷。
“育成一個好品種是育種科研工作者一生的追求,如果能從一開始就給他們提供保姆式服務,為他們創建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我想上海的育種人完全有可能選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種。”夏龍平說,“現在國家層面規劃實施海南南繁基地建設,上海借著這一東風也在加快實施新基地的建設。”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南繁新基地建設嚴格按照農業部的統一拿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行“五統一”要求,目標是通過3年時間建成設施一流、功能完備、國內領先、高效運行的南繁育種平臺。
讓記者刮目相看的是,上海南繁新基地創新了運行模式,不但要為上海的育種科研人員提供生活便利和交流平臺,提高科研人員的育種效率,而且要與回報當地農民、回饋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這是長期而雙贏的理念,有了這樣的理念,南繁基地才能真正從眼前出發,成為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重要基地。
“上海市已經跟陵水縣政府簽訂了《農業領域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當地種源農業、生態農業、精準扶貧等項目的發展合作。”上海市農委秘書長邵啟良說。
一個南繁育種基地如何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精準扶貧?作為上海市南繁新基地建設的主要執行者,余新橋給出了答案:上海市農科院與陵水縣政府實施了一項節水抗旱稻精準扶貧項目,即由當地政府出資采購種子,農科院提供技術支撐,當地農民出工,產出的稻谷歸農民所有。
“今年在4個鎮播種了1350畝節水抗旱稻,目前長勢非常好,相信嘗到甜頭后,更多的農民會參與進來,食用菌扶貧項目也在緊鑼密鼓推進落地。”余新橋說。
海南為祖國的育種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用行動反哺海南當地是應當且必須的,記者相信,隨著各省市加快南繁新基地建設,上海的創新模式必將成為榜樣,成為南繁又一道靚麗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