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抽穗期,在吉林省前郭縣500畝鹽堿地改良示范基地里,200多名遠道而來的種植戶對眼前郁郁蔥蔥的水稻贊嘆不已。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胡樹文帶領團隊,研發出最新的鹽堿地改良技術,將脫鹽、洗鹽時間縮短到1~2年,不但大幅降低了改良成本,縮短了改良周期,而且改良當年就獲得高產。2016年吉林、黑龍江等地測產數據表明,改良當年產量普遍達到畝產千斤以上。
現場可以看到,該基地部分采用傳統方法改良土地種植的水稻成活率低、分蘗數少、植株矮小、抽穗速度慢,水稻預期產量不容樂觀,甚至可能絕產。這與改良示范田郁郁蔥蔥的水稻長勢形成鮮明的對比。
“技術體系主要包括緩控釋技術、抗鹽堿功能性材料技術、鹽堿土專用種子處理技術等,并結合溝渠設計、土地平整、秸稈腐熟還田、土壤培肥等配套措施,不僅使作物在全生育期提高綜合抗鹽堿性能,而且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胡樹文說。
該團隊2016年開始在吉林省大安市的2000畝重度鹽堿地進行改良示范,經過1年的改良,今年的水稻長勢更加喜人,畝產將穩定在千斤以上。 馬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