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把家里的地都托管給了合作社,麥收秋管都不用管。等秋收后,只需要扣除托管費,再決定是收糧食還是收錢。”張東亮顯得一身輕松。
張東亮告訴記者,他家里有5畝地,往年一到夏秋收種就發愁。自從參加三五農民專業合作社后,4年來他只負責“點菜”托管,合作社負責“包桌”種糧,過上了種地、上班兩不誤的愜意生活。記者了解到,該縣三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托管為平臺,以糧食銀行為載體,探索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讓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政府得抓手。
三五農民專業合作社辦公室主任錢懷俊說,和土地流轉不同,土地托管后農民的地還是自己的,收獲后只需扣除服務費,所有收益都能讓農民拿到手。“如果土地不托管,農民一年得回來兩次。土地一托管,從耕種、施肥、打藥、管理、收割,合作社全程跟蹤,費用收得也比較低。”
搞土地托管需要金融支持,錢又從哪里來呢?合作社想到了利用糧食這一特殊商品,用商業銀行的手段進行操作,于是“糧食銀行”應運而生。銀行是按錢計息的,糧食銀行按小麥的斤數計息,農民把糧食存到這里,一斤小麥一個月可得五厘的利息,如果把錢存到銀行可能只有一厘多。糧食銀行的存折還可以兌換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社員們拿著存折到合作社指定的超市進行消費,還可以享受打折優惠。
糧食銀行收到糧食后直接和面粉廠等企業對接,既賣了糧食,也盤活了市場,真正實現了用老百姓的錢干老百姓的事,同時還能為可持續性精準扶貧提供基礎。三五農民專業合作社副主任蔣華杰說:“在我們的農機植保隊、進村服務站工作的基本上都是貧困戶,其中一個貧困戶跟著我們植保隊打藥,一個季節能掙七千多塊錢。植保服務每年都需要,所以每年他都有這個收入。”
截至目前,沈丘縣的22個鄉鎮已建成農民合作服務中心4個,發展入社會員1000多戶,托管土地36萬畝,產生了強大的“保姆式”服務效應。巴富強王向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