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侯沖 李淼)7月27日,四川全省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推進會在德陽市羅江縣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四川已建成現代化種子基地15萬畝,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產種量、省際間調劑量、外貿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
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四川是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會議明確,加快推進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提供高產、綠色、優質的新品種,為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種業由產業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轉變、由糧食種業為主向糧經飼種業并重、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確保種業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支撐。
近年來,四川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項目》2016年獲批,總投資達3.69億元,建設現代化制種基地27萬畝。初步形成雜交水稻、雜交油菜制種優勢區,雜交玉米制種優勢區和馬鈴薯良繁優勢區。
“川種”優勢提升。培育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9家、國家種業骨干企業4家、中國種子協會3A信用企業5家,帶動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占全國的20%。
抗風險能力增強。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并實施種子生產政策性保險,目前“兩雜”制種保險已實現優勢區域全覆蓋。去年共提供制種風險保障資金3.2億元,居全國首位。
生產經營秩序改善。實行“一鄉一企”、“一村一品”基地管理模式,推行“企業+專合社+農戶”制種模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有效抑制無證生產、違規生產等違法行為。
會議指出,四川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和制種產業仍面臨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基地建設分散,集中連片1000畝以上現代化基地極少;基礎設施薄弱,田間道路和灌排設施不配套,旱澇保收面積不足50%,適宜機械化操作的面積不足40%;制種比較效益低;項目進度慢,資金使用不規范;監管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對此,會議要求各基地縣政府強化主體責任,將種子基地建設與管理從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職責;加快基地建設,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加強對制種大縣考核和國家級種子基地建設督查指導;著力培育制種大戶和職業制種人,發展適度規模化和全程機械化制種;切實加強監管,遏制套購搶購、非法轉基因種子生產等行為,確保基地生產秩序根本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