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寒冰2010年博士畢業后選擇了蔬菜作為事業的起點,從基層做起,因為他熱愛腳下孕育食物的黃土地,熱愛黃土地上的人們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他參與培育了2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新品種,負責完成良種生產推廣500多公頃。他研究應用了經濟高效的蔬菜育苗方法,向全區供應種苗1500多萬株,推廣了水肥一體化、蔬菜農機、網室栽培等實用新技術,提高了寶山區蔬菜生產水平。作為一名奮戰在農業科技一線的共產黨員,他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諸多榮譽面前不驕不躁,以優異成績贏得廣大干部職工的好評。
心系農民 投身農業現代化
中國雖是農業大國,但對中國農民來說,無論豐收還是欠收,農民掙錢都不多。農民出身的夏寒冰深深感受到這一點,他沒有選擇逃離,反而在博士畢業后毅然投身農業,想以自己微小的力量為農民做一點事。
工作頭兩年,他有機會接觸到很多農民,對農民的了解逐步加深。他先后聯系了羅涇鎮寶豐村包水明、羅涇鎮潘橋村桂從軍、羅涇鎮新苗村孫二毛等農戶,每周上門了解生產情況,排摸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傾聽農戶在承包經營、蔬菜銷售等方面的困惑,解答有關政策、栽培技術的問題。通過聯系,他學到了茄子、萵筍、娃娃菜等蔬菜的許多栽培技巧,更多的是了解到他們租地難、賣菜難、生活難等許多實際問題。雖然也看到少數貪小利眼光短的情況,但大多數農民是淳樸的,他們被市場推著向前走,由不得他們停一停想一想。
夏寒冰感到,只有讓他們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一份體面的收入,才可能要求他們生產出放心安全優質的食物。化解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食物要求的矛盾,不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嗎。夏寒冰逐漸確立了效率和安全兼顧,農民和市民兼顧的農業發展思路。
實踐出發 用科技提升實踐
夏寒冰2012年開始研究如何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來育出好苗。不同于許多智能溫室育苗,夏寒冰為了節約成本,并沒有引進高科技設備,而是結合苗期生長特點,用他自己的土辦法,在反復試驗中,探尋有利于種苗生長的環境與培育基質,依靠人工調整育苗的環境及各項指標。在夏寒冰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起,他的育苗方法有了成效,育苗的成苗率和秧苗的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當年實現秧苗供應500多萬株,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00公頃。他的土法育苗基本覆蓋寶山區所有的規模化園藝場,極大地提高了寶山區的蔬菜生產水平。“今年的秧苗質量很好”,聽到這樣的夸獎,他格外高興。
品種好壞是影響蔬菜生產的重要因素,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堅守在品種改良第一線,負責組織育種和品比生產,參與新品種培育,他和同事共同努力,成功培育了“寶科一號”黃瓜和“寶青一號”青菜兩個新品種,通過上海市品種認定。他負責“寶青一號”青菜種子生產,累計生產良種2000多公斤,推廣200多公頃,每年還完成“寶雜2號”黃瓜、“江豐一號”茄子等良種生產,累計推廣面積300多公頃。夏寒冰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單倍體育種和分子育種工作,改進育種方法,提高育種效率。除了自主培育新品種,他還負責新品種引進,通過品種比較篩選,不斷淘汰落后品種,改良蔬菜品種結構,近三年累計引進各類蔬菜品種200多個,篩選出“優秀”西蘭花、“珊瑚65”松花菜、“皇妃”菠菜等一批新優品種。
夏寒冰主持的上海市科委課題“蔬菜標準化高效栽培技術的創建示范和推廣”已通過驗收,課題在蔬菜農機和生態栽培技術方面的成果得到專家肯定。近五年,主持或參加科研課題8項,發表論文9篇,研究推廣了播種機、起壟機等蔬菜農機,推廣了水肥一體化、網室栽培、廢棄物處理等實用新技術,有力推動了寶山區蔬菜現代化發展。
勇于開拓 探索發展新路
他引導合作社開展銷售模式創新,發展農社對接的蔬菜銷售新模式,取得顯著成效,指導上海田仔蔬果專業合作社發展蔬菜會員4000多人,合作社效益提高300%,解決了賣菜難的大問題,培養了一批生產經營人才。在田仔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寶山區已經有5家合作社開展農社對接,服務客戶超過2萬人。
夏寒冰十分重視蔬菜產品安全質量。近三年探索了多種減少農藥或不使用農藥的栽培技術,在萵筍、番茄、菠菜等蔬菜上實現了無農藥栽培,在卷心菜、青菜、松花菜等蔬菜上實現了少農藥栽培,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蔬菜生態栽培措施綜合應用技術規范”,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引導更多農民從事安全蔬菜生產。為加強消費者溝通,他負責組建了微博微信工作組,通過近一年的努力,搭建了宣傳平臺,宣傳和普及了大量蔬菜安全知識,還組織了多次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接觸蔬菜生產,了解生產和體驗生產,提高市民對合作社的認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