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現代種業周刊編輯部:
我是湖北省孝感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國欣總會技術顧問,今年78歲了,我常年與棉農、棉種打交道,經常在棉花主產區搞調查。春節前后,我到南方一些產棉鄉鎮調查了解到一些情況,現反映給你們,希望棉種市場存在的問題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由于去年棉花價格微微回暖,不少棉農今年將小幅恢復一定的植棉面積,新年度的棉種已經投放市場,優勢棉種正在熱銷之中,如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鎮古家垸村一位姓周的農民元月13日就購買了12袋(每袋可種1畝棉田)國審棉種華雜棉H318,下手早是因為怕搶不到好棉種影響收成。棉種市場溫度高、啟動早令人欣喜,調查中發現的另外一些問題則令人憂慮。
雜牌棉種搶先進入市場
前幾年,一個產棉市縣市場上出售的棉種有100多個,一個鄉鎮農資店就有好幾十個,近兩年棉花面積縮水后,部分沒有競爭力的棉種遭到淘汰,但仍有一些較小的種企還在變著法出售棉種,要么是將棉種隨意起個商品名稱,不用審定品名,讓老百姓覺得又是新品種;要么是雖有審定編號,因為產量、品質沒有優勢,又改用商品名稱推出,改頭換面;要么是用雜交F2(二代)冒充F1(一代);要么是先將棉種送到鄉鎮經銷商那里委托代售,待售完后再來結賬。
雜牌棉種說白了,就是用套牌的方法獲取經營利潤,這樣的棉種,成本很低,純度不高,抗蟲抗病性差,結果必然是產量低、品質差、收益減。受騙的還是老實的農民朋友。
雜交棉種遭遇尷尬
據多年調查,鄂、湘、蘇、皖、贛等省的高產植棉區,一是習慣采用營養缽育苗移栽,因為這樣可以節省用種成本。二是選用雜交抗蟲棉,因為該類棉種可比常規棉增產10%—15%,還能減輕蟲害。盡管近幾年棉花行情在低迷中徘徊,但正宗的雜交抗蟲棉種仍然十分搶手,拿著現款不一定能買到貨。但某些正宗雜交棉種,常常遇到尷尬,一是把價格壓得很低,二是再好的雜交棉種也要賒賬,讓縣、鄉一級經銷商哭笑不得,不賣怕丟失客戶,賣了等于白干。賒賬讓農資產品的經營陷入了一種怪圈。
價格惡戰沖擊優質棉種
種子的價格是種子價值的體現。一個好品種,只有讓種植農戶增產增收,經銷商、種子生產企業均能獲利,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但在棉種市場上,價格是比較混亂的,有的種子企業主張高價出售,新品種剛一上市就炒作到每袋80—100元,有些見新就搶的農戶也曾買過由于不能體現價值,價格很快就掉下來的種子;有些地方同一棉花品種售出多種價格,為了爭奪市場,競相低價傾銷;有些未經審定的棉種混入市場,冒牌的雜交棉種賣“白菜價”,對正宗優質的雜交棉種造成很大的沖擊。以上種種都急切呼喚市場監管,期待相關部門發力管控。
余宏章
2017年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