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朱海洋
“毒豇豆”“毒花生”“毒生姜”……一個“毒”字,不斷刺激著國人神經,甚至有不少人已“聞藥色變”。分析其中原因,當然有多個方面,但從農藥管理的源頭看,暴露了我國農藥基本藥物制度的缺失:一方面,我國現有登記農藥產品達3.5萬余個,但范圍主要集中在糧油等大宗作物,且產品同質化嚴重,造成農民選藥難;另一方面,近80%的是區域性特色小宗作物無登記農藥可用,面臨病蟲害難防治,客觀上導致農民亂用、濫用農藥,甚至使用禁限用農藥。
浙江,以特色小宗作物見長。十多年來,浙江農業一直定位高效生態、特色精品。面對特色作物安全用藥這一世界性、普遍性難題,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特色作物農藥登記補貼惠民政策,最近五年中,已累計投入3300萬元專項資金,完成37個農藥產品登記試驗。具體如何實踐?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有藥用——提高農藥企業積極性
無藥可用的困局,在浙江特色農業中,到底有多嚴重?從2012年時的一組數據,可見一斑:以楊梅為例,130萬畝的種植面積,產值50億元,占到全省水果總產值的1/3,病蟲害有50多種,登記農藥卻只有1種;年產值近30億元的中藥材,登記農藥一片空白;其他產業的狀況,也大抵如此。
“特色作物之所以登記藥劑少,原因就在于小宗作物防治藥劑市場小、利潤低,市場成本和風險卻又很高,企業普遍不愿涉足。”浙江農藥檢定管理所所長王華弟告訴記者,僅藥效、殘留等登記試驗成本,就高達30~50萬元,且不一定成功。
在其他發達國家,對于小宗作物的登記用藥研發,一直納入政府扶持項目,企業不僅有相關補貼,還能獲得技術等方面的配套支撐。2012年,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獲得省人大立法支持后,浙江專門設立農財專項,支持農藥生產企業在特色作物上開展農藥登記,其最高可獲得試驗總費用一半的補貼。
采訪中,不少農藥生產企業坦言,有財政補貼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在于科技要素的投入。一直以來,由于病蟲害發生規律等基礎性研究較為薄弱,導致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眾多技術難題,單靠企業顯然力不從心。對此,浙江有專門的應對方案。
“首先,我們每年會召集農藥、植保、種植業管理部門的專家進行聯合評審,列出農藥登記補貼優先安排的小宗作物、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藥劑,導向性很強;其次,我們加快省內外藥效、殘留測試,簡化了登記流程,整個周期至少縮短一年以上;第三,在科研力量上,則聯合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省農科院、省化工院等多方專家,集成配套綜合防治技術,為企業提供科技支撐。”王華弟介紹說。
這些支持大大激發了農藥生產企業的積極性。記者了解到,農藥企業在申報登記項目前,都會組織產品開發、銷售、市場等部門人員,先進行專題討論,甄選出能針對解決小宗作物用藥難題的產品,再進行申報,獲批后,也往往在完成相應的室內生測,以及田間探索性的藥效、安全性試驗后,再開展登記藥效和殘留等試驗項目。
5年來,浙江共扶持了170多個特色作物病蟲防治用藥的登記試驗,其中37個已完成,并有22個產品獲得了農業部農藥登記證,累計推廣應用面積200萬畝次,新增效益2億元。不僅如此,浙江5個藥劑農藥殘留限量列入國家標準制訂,2個還被列入國際標準制訂,真正做到“有藥可用、有標可依”,支持浙江特色優勢農產品走出去。
用好藥——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
如果說有藥用解決的是源頭問題,浙江所倡導的用好藥,則從供銷渠道入手,建立起農藥管理的長效機制。實際上,對于糧食等大宗作物,由于藥劑市場相對成熟,農戶已基本形成穩定、安全的用藥準則。因此,亂用、濫用農藥,以及高毒、高風險農藥的重災區,往往在小宗作物。
對此,近年來,浙江大力推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試點,一方面是通過專柜銷售、實名購買,建立購銷臺賬,實現銷售的高毒農藥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另一方面,則加大以農藥隱性成分為主的農藥專項整治,及時發現風險點和隱患環節,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藥、違規使用禁限用農藥行為。
堅持高毒農藥控一把的同時,浙江對低毒農藥采取推一把。像松陽、遂昌、開化、黃巖等地就設立了茶葉、柑橘等生物農藥應用示范補貼,杭州等地則將蔬菜病蟲害防治生物農藥列入政府補貼名錄,加大“一高雙低(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推廣應用。近年來,浙江地產農產品合格率穩步提高。
眾所周知,農藥品種復雜繁多,農資店分布散亂,千頭萬緒怎么管?記者發現,浙江自2011年啟動的農資信息化建設,頗具亮點特色。具體來說,就是在農資店安探頭、裝電腦,利用全省統一的農資監管與服務信息化平臺,對農資批發、零售到最終使用的全過程,進行實時監管和信息記錄,一旦出現問題,立馬可以溯源,還能根據問題的嚴重性,立即警示全省的農資經銷和零售戶。
基層農資經營者文化層次低,不少人對電腦一竅不通,另外,還擔心一旦裝了該系統,就會被實時監管,免不了有畏難情緒。這又怎么辦?寧波市鄞州區就想出一招:首先選擇大型農資店試點,讓其他經營者看到市場效益和反響后,自然有了內生動力,再予以資金扶持,對先進農資店當地還有專門獎勵。
鄞州的經驗,很快被推廣。實踐中,浙江并非有店必建,而是選擇一些基礎條件好的農資店,先行試點建設,并通過加強監管的方式,逐步淘汰管理不規范、經濟效益低下的農資店,避免浪費財政資源,用市場來推動信息化的落地。
從浙江提出農資信息化的設想到今天,已歷時6年,實現了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180度大轉變。可以說,創新是浙江農資信息化最亮的標簽。比如像麗水市遂昌縣,在2015年首創“綠色惠農卡”制度,將統防統治、有機肥和生物農藥使用等補貼打入該卡,規定農戶須到裝有信息化終端設備的指定農資店,方可刷卡消費,既能保障專款專用,還能對農資實行有效監管。
科學用——多種手段促技術落地
有藥用、用好藥,歸根到底還在于科學用,這是重中之重,也是難點所在。記者看到,為了引導科學用藥,浙江各地招數不斷:有的采取物理殺蟲等綠色防控技術,有的采取統防統治手段,有的打造安全用藥技術示范區,還有的舉行技術培訓、圖文科普等方式,效果十分顯著。
臺州市黃巖區是東魁楊梅的始祖地。一直以來,堪稱“頑疾”的果蠅發生嚴重,常年為害導致楊梅產量損失三成以上。現在,楊梅羅幔栽培技術在當地興起。簡而言之,就是在采收前40~50天,用防蟲網對楊梅樹進行覆蓋,可阻隔絕大多數害蟲,同時停止一切農藥噴施。為推廣該技術,黃巖對布設羅幔的楊梅每棵補助300元,目前全區已有5萬多棵羅幔楊梅。
黃巖的做法雖然效果立竿見影,卻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毗鄰的仙居縣則一方面由政府出資,免費為果農提供殺蟲燈、誘殺粘蟲黃板等物理殺蟲技術,另一方面是加快安全高效藥劑的篩選與登記步伐,倡導使用生物農藥,將登記防治果蠅的乙基多殺菌素列入縣政府楊梅用藥采購目錄,在主產區示范與推廣應用,成效同樣非常可觀。
特色作物農藥市場容量小,用藥技術要求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示范推廣。據了解,除了各大農藥生產企業自有的營銷推廣隊伍,農業部門所給予的支持可謂功不可沒。每年浙江省農業廳向基層一線發布用藥推薦名錄,特色作物已登記農藥一般都納入重點推薦之列。同時,省農藥檢定管理所也會與各主產區農業部門合作建立安全用藥示范區,組織配套用藥技術培訓,倡導科學合理用藥。
此外,從安全用藥的培訓,到發放淺顯易懂的手冊,到依托各類媒體資源進行科普,再到農業部門自建微信公眾號,浙江針對引導科學合理用藥,可謂亮點頻出。利用“浙江農業”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平臺,編發了一系列科普宣傳文章,社會反響十分熱烈。
據了解,目前,浙江已完成特色作物農藥登記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訂。到2020年,全省有望新增200個登記農藥,屆時,推廣應用面積將達到1000萬畝次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