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黑龍江農墾紅興隆管理局農戶如何跑贏春耕一線


陸軍攝
編者按
春為歲首,農為行先。雨水一過,田間綠意漸現,春耕備耕也由南及北漸次展開。買種子、購化肥、備農藥、修機械……今年的春耕與往年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在黑龍江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五九七農場,冒出了很多新鮮事——開公眾號講故事、注冊商標培育品牌、發展旅游開發生態……一樁樁一件件,都體現著田間地頭的新變化。本期就讓我們走進五九七農場,看他們是如何抓住市場需求布局春耕備耕的。
陸書鑫
春來人勤煥新顏。
黑龍江墾區紅興隆管理局五九七農場職工楊貴明一大早便驅車前往局里,與信息化建設管理人員研究眾籌“一品寒疆”品牌富硒果和黑米酒的籌備事宜。“現在種植‘大路貨’沒市場、沒效益,咱農戶也得轉變自個兒想法了,抓住市場賺俏錢兒。”楊貴明意味深長地說。
擁有720萬畝耕地的紅興隆管理局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面對糧食市場行情下滑,他們堅持問題導向,守住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職工增收勢頭不逆轉、社會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調優品質結構,培育新型產業,發展產業項目。
今年春耕備耕中的紅興隆,除了買種子、購化肥、備農藥、修機械,還冒出了許多新鮮事兒。
種植在故事里——
搶占市場妙趣多
時下,一則《雁起東溝里》微信故事瘋傳雙鴨山市、佳木斯市和鶴崗市等地區,一天的閱讀量超過5萬次。原來,這是友誼農場第十管理區職工劉長發請人整理出的民間傳說故事,為自己養殖的3000多只鴻雁和180畝有機大米做形象宣傳。也正是這個故事,引來市里幾家大酒店到場進貨,有機大米銷售一空,鴻雁以每只350元價格銷售300只。
現正值備耕大忙季節,劉長發不忙著采購農用物資,而是忙著做噴繪廣告,準備地里一化凍就用廣告作路引,開辦“東溝里”有機綠色食品店和“綠色農莊”農家樂。
紅興隆過去一直依賴國家糧食保護收購政策,基本種植都是國儲和零儲糧。在糧食市場下滑的情況下,全局發展特色稻面積35萬畝、特色豆類70萬畝,綠色、有機食品監測面積590萬畝,推廣“鴨稻”“蟹稻”“鵝玉”三種生態種養模式超10萬畝。
大面積規模化調整,大量上市的優質農產品能否有市場和有效益呢?
“講好故事,做名優產品”成為大農業發展新時尚。江川農場的“好米來自北大荒,江川稻米第一香”的故事,激發了“廣糧”米業集團活力,以公司為核心成立有機水稻種植合作社,帶領職工種植6萬畝有機水稻,使2萬噸有機稻米南下廣州并轉運到香港。八五二農場“昔日打魚灣、今日米糧川”的故事,讓消費者了解農場優越的生態環境,“沃野山莊”農業種植合作社借助故事影響,生產小米、玉米碴、紅小豆、小粒黃豆等原糧產品直銷南方,身價比市場高出兩倍。
農場講故事,職工也講故事。寶山農場“春露”農民種植合作社的職工們編撰了“寶山一家親”故事,傳遞了“一家種菜百家吃”的理念,利用閑置的水稻育秧大棚種植500棟黃金鉤豆角和300棟山東大蔥,面積超過2000畝,實現增收超300萬元。
今年,挖掘整理農產品形象故事成為備耕一道亮麗的風景。北興農場職工整理出的《七里嘎山——七仙女沐浴的仙境》,成為大榛子、林下參、紅松果的形象代言;紅旗嶺農場職工整理出的《牙克河——郝哲人的母親河》,成為山澗水生產優質有機米的形象代言;曙光農場職工整理出的《倭肯河——中國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搖籃》,將成為種子繁育基地形象代言……他們用故事把優質農產品形象樹立在市場。
加工在品牌上——
異彩紛呈特色多
“我種30畝”“給我整上70畝”“我直接種105畝”……近日,八五二農場第三管理“黎明”特色玉米種植合作社召開了“一撮毛”速凍黏玉米種植面積認證會,共簽訂3000多畝種植合同。
“我們加工的‘一撮毛’速凍黏玉米牌大,不僅銷售廣東、深圳、福建沿海一帶,兩穗一袋精包裝高端產品還打進廣州6個大超市,供不應求。一畝地出3000棒不成問題,最少也能產2600棒,按照0.5元一棒出售,效益超千元是有保證的。”現場簽訂合同的負責人介紹說。
如何保持農業增收勢頭逆轉?紅興隆做出的答案:發展產業項目,捻長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
在產業項目發展上出臺了“三不限三優先”政策,即不限制產業項目、不限制投資規模、不限制組織形式,優先使用場地、優先辦理手續,優先協調資金。同時還對商標注冊和品牌培育給予免費指導服務。
二九一農場吸引投資2億元,發展集糧食種植、白酒加工等為一體的復合型酒業,建成300萬斤儲存量的“白酒銀行”,注冊了“二九一”牌商標。品牌加快鏈條的生成,帶動4500畝有機原料生產基地,畝年增收超過350元。
“雁窩島”“五星湖”“水上漂”“一品寒疆”等近70個品牌形成矩陣,正推動紅興隆生成稻米加工、玉米深加工、酒業制造等全產業鏈條。
優勢項目群落的生成,帶動了備耕工作發展了新變化,簽訂訂單實現產業對接成為重要農事活動。曙光農場引資建成的東北三省最大肉驢生產基地,與職工簽訂了2萬畝玉米飲料種植合同。
開發在生態中——
流金淌銀魅力多
前不久,朝鮮族聚居區友誼農場第六管理區的12名職工到韓國打了一個月的短工,目的是學習泡菜制作技藝,為5月即將開始的旅游項目做準備。
“旅游讓咱們又多了增收路子,去年我的農家樂純收入超過10萬元。今年我讓出國打工的兒子兒媳回來,擴大農家樂規模。”職工樸謹昌說。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紅興隆借助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優勢,創新“公園”經營理念,走“農文游”發展之路,建成了全國唯一全開放、全景致的以現代化大農業為背景的“中國農業公園”。去年,全局接待游客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億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職工開發旅游項目熱潮,讓備耕有了抓手。
雙鴨山女職工郭晶在“翠博園”果蔬基地景區內,正在籌備新開發的盆栽葡萄項目。她說:“今年,我讓游客不光在景區內能吃到可口的葡萄,還要讓他們花錢把樹帶回去,既可觀賞,又可品嘗。我算了一盆平均賣120元,這一棚就可增收1500元。”
全國勞動模范五九七農場職工胡國靜也為旅游工作做著準備,在采摘園設置有機蔬菜和猴頭菇采摘項目,并創新用鮮果制醋做成的“醋泡生魚”,打造采摘與餐飲于一體的游樂園。
現在旅游區職工備耕項目名目繁多,鮮奶吧、葡萄酒酒莊、大地鍋等近20個項目將于5月亮相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