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國鳳
2016年11月18日,對于寧夏六盤山下西吉縣勇興三粉公司而言,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暨首屆中國企業扶貧(西吉)峰會上,速食酸辣土豆粉系列產品憑借綠色、環保、健康品牌,獲得300多位與會嘉賓的熱捧,現場簽單的合約,可以使企業滿負荷生產6個月。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成功邁進大市場的一個縮影。
2015年7月,寧夏被列為農業部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試點項目省(區)之一。從銀川市到六盤山區,從馬鈴薯水晶粉絲、粉條、粉皮,到馬鈴薯饅頭、包子、面條,土豆餅干、土豆沙琪瑪等食品……在寧夏,昔日被群眾稱之為救命蛋的馬鈴薯,已經變身為休閑食品、中高檔商品。自治區農業專家認為,隨著馬鈴薯產業鏈不斷拓展、延伸,“深加工”讓馬鈴薯大大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為農業經濟轉型升級增添新的活力。我國黃土旱塬上的“救命蛋”正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救命蛋”擔當新使命
農歷猴年春節期間,在銀川市各大超市,馬鈴薯掛面悄然露面。
在銀川市中心的一大型超市,市民爭相購買馬鈴薯掛面。由青銅峽市法福來清真食品公司生產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在超市上市以來,每天銷量超過2000袋,絕大多數消費者主要是購買嘗鮮,售貨員告訴記者。
“馬鈴薯掛面煮熟后面質柔潤,吃起來暢滑綿軟,口感很好,富含多種維生素,有營養有味道,家人都特別喜歡吃。”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
科研人員經過試驗比對發現,相較于一般的小麥和大米等食品,馬鈴薯具有更加豐富的營養價值。
在六盤山區,憑借綠色、環保、健康的發展理念,西吉縣勇興三粉公司依托政策扶持建成了馬鈴薯生產加工基地,與中國農科院等單位在設備、技術、科研等方面全方位合作。2016年5月16日,馬鈴薯加工生產線正式投產,年生產馬鈴薯饅頭、包子、面條等產品1.5萬噸。產品銷售到北京、上海、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地,還出口到馬來西亞等國家。
六盤山區屬于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域,種植馬鈴薯,兼具增收和脫貧的重任。長期以來,馬鈴薯更是農民群眾的“救命蛋”,在當地,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更有其積極的意義。為了使傳統的馬鈴薯產業提檔增值,近年來,六盤山區積極整合加工企業資源,加強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發展馬鈴薯深加工業,實現企業向科研、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方向發展。目前,西吉縣馬鈴薯產業鏈已逐漸延伸,利用馬鈴薯生產出餅干、薯片等產品,附加值增加了數倍,馬鈴薯加工品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產品。
一要高端化二要規模化
2016年12月下旬,全國馬鈴薯主食開發成果展示交流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寧夏譽景、興唐、萬利、麥清香等8家馬鈴薯加工企業的產品參加展示,麥清香食品公司生產的馬鈴薯大麻花被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聯盟評為“十大特色主食”,馬鈴薯大烤饃被評為“中華神農獎”,在展示會上一亮相就受到各界關注。
2015年下半年,自治區糧食、財政和農業部門確定在法福來公司實施“馬鈴薯淀粉復合專用小麥粉研發及生產項目”,投入專項資金支持開展馬鈴薯淀粉與小麥粉配比實驗,研究開發新的馬鈴薯主食品種。
按照自治區要求,各地農業部門堅持市場導向,在標準化、規模化、企業化和品牌化上下功夫,圍繞中國飲食傳統、西北地方特色和西餐特點,積極引導企業研發生產以馬鈴薯為原料的標準化、多樣化、特色化產品。有關廳局、市縣和科研單位通過整合政策,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開拓為抓手,做好試點示范、宣傳推廣和科研開發等支持保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