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嘉本報記者王小川
“活到四十,才活出來點味來。”坐在自家的小院里,目光越過院墻,是一望無垠的肥沃土地,就是在這存在千百年的泥土中,未讀完初中就四處打拼的王軍旗,找到了自己的根。
在河南省通許縣朱砂鎮王莊村,王軍旗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早些年干過運輸,接過工程,做過食品,有了些許積蓄。兜兜轉轉十幾年,王軍旗發現自己始終不能舍棄對土地的熱愛。借著國家建設新農村的好政策,王軍旗流轉了200多畝地,一頭扎進了泥土里。
“紅蘿卜種植60畝,每畝投入1500元,每畝利潤約1000元”;
“白蘿卜種植90畝,每畝投入1000元,每畝利潤約2000元”……
談起2016年的收成,王軍旗打開了話匣子,一大本賬都裝在他心里。
種地能掙錢,關鍵在鉆研。“首先是東西得好,質量上沒話說。”為了種好土豆,王軍旗每年遠赴內蒙古尋找合適的種苗,和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常年保持聯系,對田地里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溝通,化解了不少難題。
把握好市場,是成功的另一大關鍵。王軍旗認為,流轉土地搞種植確實有搞頭,但要在管理和市場研究上下功夫。有的社會資本興致勃勃地流轉大量土地,種植兩年后發現利潤極低,造成巨大的損失。
“主要在于沒有做好成本管控和市場調研。”扔掉手中的煙,王軍旗順手抄起兩根蘿卜對記者解釋,市場的供求關系是客觀、恒定的,種類不好會賠錢,供大于求同樣會賠錢。能否在種之前做好判斷,是來年成敗的關鍵。
當然,王軍旗的這些經驗都是從失敗中得來的,最差的年景虧損達到了40萬元。但王軍旗認為,進入一個新行業,尤其是復雜的農業行業,誰也不是料事如神的神仙,慢慢摸索,一點點地學習,才能逐漸蹚出一條路子來。
待人仁厚是王軍旗成功的另一個原因。2014年,土豆行情看漲,一位黑龍江來的收購商交了5000元定金要3大車土豆。但誰知后來行情突轉,土豆行情一落千丈,這位收購商由于資金鏈緊張,不得已要退貨。王軍旗聽了不僅沒讓人為難,反而把定金也退了回去。這位黑龍江老板當時就掉了淚。
第二年,土豆行情繼續低迷,這可愁壞了王軍旗。正在這時這位黑龍江老板給王軍旗打來了電話救急,土豆有多少要多少。“人做生意,也要講情義,任何時候路都要越走越寬。”這是王軍旗的感悟。
除了自己致富,王軍旗也沒忘自己身邊的老鄉們。每年農忙時節需要人手時,總是先把工作機會留給村子里生活困難的村民,讓大家能夠補貼家用。提起王軍旗,四鄰八舍沒有不伸大拇指的。
“成功雖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享受自己的人生。現實盡管艱難,夢想和未來卻是美好的。”談起未來的道路,王軍旗堅定地說,“人走過的每一步路,要讓人伸大拇指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