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密度的影響:目前西北半山區大豆種植依然是傳統的拉拉稀稀播種方式,加之在鏟鏜過程中又舍不得間苗和疏苗,平均公頃保苗都在25-30萬株,分枝少的和分枝多的沒有區分開。為了使大豆的植株間保持合理的密度,分枝少的應密植,分枝多的應稀植,適宜的公頃保苗15-18萬株。提倡大豆等距離點播或出苗后等距離間苗,適宜株距8-10厘米。
不合理施肥因素的影響:大豆是需肥較多的作物,每生產100公斤大豆需純氮14.5公斤、磷2.8公斤、鉀6.8公斤。據調查,在中等肥力地塊,公頃施農肥20-30立方米、二銨100公斤、尿素50公斤、硫酸鉀50公斤做底肥和口肥即可滿足大豆前期營養需要。因大豆開花后需肥較多,7月中旬結合鏟鏜最后一遍追肥,每公頃追硝銨150公斤或尿素75公斤,起到增花保莢作用,在大豆剛形成子粒期間公頃噴磷酸二氫鉀1.5公斤或用噴施寶75克稀釋成0.02%的濃度進行葉面噴灑,促進鼓粒,增加粒重,比對照增產8%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