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彭少兵
華中農大研發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已初步成型,可以減少頭季稻機收碾壓毀蔸,提高產量。
本報記者何紅衛劉振遠文/圖
再生稻,種一茬收獲兩回,頭季水稻收割后,可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農業部近期出臺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區發展再生稻。
2009年,華中農業大學牽頭組織對再生稻生產技術瓶頸開展研究,構建了“機收再生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體系和模式”。經過近8年的發展,湖北再生稻推廣面積由最初10多萬畝擴大到2016年的220萬畝左右。在當前農民種糧意愿不強的情況下,再生稻何以在湖北實現“逆襲”?日前,“機收再生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應用示范”項目負責人、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彭少兵接受了記者采訪。
種一次收兩次,比較效益高過雙季稻
2015年,湖北省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其中水稻總產356億斤,居全國前五。但是,由于生產成本的增加和糧食商品價格的下降,糧食增產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并不明顯。
“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同時,創新和推廣新型高產高效糧食種植模式,更加突出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大勢所趨。”彭少兵認為,“機收再生稻順應了這一趨勢。就湖北而言,再生稻生產的區域生態條件良好,適合種植再生稻的面積最高可達800萬畝。”
與湖北省流行的雙季稻、中稻等生產模式相比,機收再生稻有哪些獨特優勢?彭少兵總結為“三高二好四省”:“通過近年在蘄春、洪湖、江陵、沙洋、監利、浠水等縣市的大面積示范,再生稻顯示出投入產出率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稻米品質好、市場前景好,省工、省種、省肥、省秧田等特點,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商品價值和生態效益。”
他解釋說:“機收再生稻技術立足機械化生產,種一次收兩次,只需要一季種子,一次耕整地,因而比雙季稻節本省工。由于這一模式的比較效益突出,能保證在增產的前提下真正增收,在推廣中很受農民歡迎。”
測產結果顯示,該項技術近年大面積示范區兩季糧食畝產超過1000公斤,示范區每畝比雙季稻生產可增收800元以上。
彭少兵估算,目前部分產區依托再生稻建設優質米品牌,產量可與雙季稻相當,價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左右,比中稻模式每畝可增收300元以上,比雙季稻每畝增收600元以上。
此外,機收再生稻的推廣有利于農藥化肥減量施用,助力生態農業建設。彭少兵說:“生產中再生季只施用農藥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所需要的農藥化肥用量以及能耗比其他生產模式顯著降低。”
種水肥藥配套,立秋抓緊收頭季
“通過在蘄春縣、洪湖市、團風縣、鄂州市、孝感市孝南區、黃岡農科院、咸寧農科院等7個試驗點多點聯合試驗,我們篩選出兩優6326、豐兩優香1號、天兩優616、C兩優華占、廣兩優476、新兩優223、新兩優6號、天優華占、Y兩優1號、準兩優527、甬優4949、黃華占等12個高產優質、生育期適宜、抗病抗倒伏能力強、再生力強的適宜品種。”彭少兵說,“建議在3月10日~25日前后播種,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推薦密度約為每畝1.6萬蔸,爭取立秋收割頭季,確保為再生稻生長爭取季節和時間。”
經過研究,從品種篩選、田間管理、收割等全生產環節,項目已初步制定出比較完善的技術規程。水肥藥科學管理是再生稻栽培的重點,應注意頭季淺水分蘗、提早曬田、有水孕穗、花后跑馬水養根保葉促灌漿,收獲時保持田塊干硬減少碾壓毀蔸,即前期淺水促蘗、中后期干濕交替。
施肥方面,彭少兵提出,頭季控氮(每畝12公斤以內)增鉀(每畝10公斤,重在防病);注意氮肥后移,根據苗情適量施穗肥;施好促芽肥和促蘗肥,促芽肥在頭季收割前10天左右施用,畝施尿素7.5公斤和鉀肥5公斤左右,促蘗肥在頭季收后2~3天內早施,畝施尿素7.5~10公斤。此外,還應注意病蟲害統防統治,加強科學監測、帶藥移栽,注重一藥多治或多藥同施,減少用藥次數。
蘄春縣在再生稻種植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彭少兵介紹說:“蘄春的主要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是‘十抓’:抓適宜品種、抓盡早播栽,一般播期安排在3月20日~25日前后,頭季稻能在8月上旬成熟收割最為有利;抓合理密植、抓肥水管理,施用促芽肥較提苗肥更重要;抓綜合植保、抓全程機械化;抓示范帶動、抓綜合攻關;抓宣傳推廣、抓政策扶持,通過整合相關項目,從落實專人專班服務指導、開展農民技術培訓、落實物化補貼多方面支持再生稻發展,每年投入扶持資金200萬元以上。”
減少碾壓毀蔸,機藝融合要加快
頭季機械化收割可以省時省力,提高生產效益。但是,蘄春縣赤東鎮和洪湖市沙口鎮兩地的試驗數據卻顯示,頭季人工收割處理再生季平均出芽率明顯高于機械收割,機械收割未碾壓部分出芽數為人工收割的71.8%,碾壓部分出芽數僅為人工收割的25.4%;機械收獲比人工收獲有效穗數降低22.6%~50.9%,減產
23.4%~41.9%。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頭季機械收割碾壓顯著降低再生蘗的萌發;其二,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中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栽培技術研究滯后。”彭少兵表示,“試驗還表明,高留樁下倒2、倒3節位再生芽成穗對再生季產量的貢獻率為94%,收獲時保護好高節位芽是高產的關鍵。建議留茬高度保留倒2葉葉枕,對于大多數品種來說,對應的留茬高度約為40厘米。”
可見,頭季稻人工收割可增加再生稻產量,但成本高,而普通收割機的機收又會影響再生季產量。減少碾壓毀蔸是技術關鍵,因此,再生稻專用收割機研發刻不容緩。目前,華中農大研發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已初步成型。
彭少兵還表示,除了頭季機收碾壓外,再生稻的大面積生產還存在下列瓶頸:適于機械化生產、高產優質且再生力強的品種不多,農民在應用機收再生稻技術時,大多隨意選擇品種,常常有品種再生力不強,產量不高;催芽育秧技術、頭季稻播期和大田栽插密度的掌握及頭季機械收獲等相關技術沒能落實到位;頭季機收模式下施肥和管水如何相應地調整等缺乏技術指導;排灌不方便,農田水利條件普遍較差,灌溉水缺少保障。
對此,他建議,大力開展機收再生稻品種的篩選及換代研究工作,尤其注重產量潛力、頭季抗倒、再生季整精米率高、抗稻瘟病的品種,并探索相應的栽培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