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調優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村發展后勁,內蒙古赤峰市三山鄉依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成果,充分發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數據庫及信息應用平臺作用,通過招商引資,強力推進土地規模化流轉,打造萬畝馬鈴薯種植基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全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推動農業規模經營探索出一條有效的實現途徑,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助力脫貧攻堅。
一、開展土地確權。堅持群眾自愿、保障權益;堅持超前探索、創新制度;堅持政府主導、和諧推進;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先行先試、封閉運行的原則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通過“五步”工作法,完成土地確權工作。一是宣傳發動。開展宣傳發動和業務培訓、收集整理資料,矛盾排查,制作工作底圖,為土地經營權登記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二是核實底數。按照“尊重歷史、承認現實、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準確”的原則,入戶調查,摸清底數。三是測量繪圖。“點點俱到、不留死角”。對所有界址點逐一實地測量和繪圖,明確產權。四是審核公示。將地籍草圖、承包地信息、共有人情況等在村、組公示。無視建檔入庫。形成檔案資料及電子信息檔案,信息化管理。通過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制度,依法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和諧穩定提供體質保障。
二、進行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農戶+合作社+招標”和“農戶+合作社”等流轉模式,農戶通過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等方式方式把土地集中連片,使農民從單戶生產走向合作經營。2015年,全鄉土地流轉25000畝。2016年,全鄉土地流轉30000畝,其中通過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給希森集團舜京公司10000畝,計劃利用三年時間,集中流轉土地規模達到5萬畝,占全鄉耕地面積的62%。土地流轉方向為:農戶與合作社簽訂流轉協議,實現土地預流轉,合作社再與希森集團的舜京公司簽訂正式流轉協議,資金流向為企業付給合作社,合作社再付款給每戶。流轉期限為一次性流轉10年,實行每年一支付,流轉價格按照土地質量分為350元至550元不等,實行每3年價格增長10%的增長機制。
三、成立合作經濟組織。每個相關村成立1個合作社,共3個,分別是巴林左旗民合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巴林左旗春運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巴林左旗三興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共1330戶。
四、加強產業基地建設。2016年項目總規劃1萬畝,涉及新立村、新農村村和燒鍋窯村三個自然村的1330戶。馬鈴薯基地采用圈灌方式,全鄉總規劃實施了23個噴灌圈,在項目區內配套實施了噴灌設施、供電、通訊線路改造、土地平整等基礎工程。舜京公司馬鈴薯種植基地建成后,將形成“一川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土地集中集約利用,產業集聚規模化經營。全旗“十三五”規劃,以三山鄉萬畝馬鈴薯種薯基地為核心,打造左旗北部3個鄉鎮集中連片的30萬畝馬鈴薯產業帶。
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初步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實現了土地增值。因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種植,解決了土地的見地拉條的碎片化問題,使每畝土地增值200-300元。二是促動了用工就業。希森集團舜京公司馬鈴薯種薯基地建成后,涉及三山鄉三個行政村的330余名本地農民可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每年集中從事產業生產2個月左右,包括雇傭拖拉機手,撿裝、分裝等,每人實現工資性收入5000元左右,全鄉實現每年農牧民增收500萬元左右。三是助力了精準脫貧。依托希森集團舜京公司萬畝馬鈴薯產業基地,實施精準脫貧,2016年,帶動全鄉貧困戶234戶448人增收,可實現貧困戶脫貧。四是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希森集團舜京公司馬鈴薯種薯基地建成后,引進了現代化種植管理模式,采用集中、集約、機械化的種植方式,運用數控技術全程參與馬鈴薯從種到收的整個過程,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有力推動了傳統的粗放種植向現代的精細化種植模式轉化,以三山鄉為試點打造現代農業模板,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的種植思想和經營方式。五是強化了風險防范。通過合作社集中土地流轉,有效降低了農民一家一戶經營的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和技術瓶頸,為全旗全面發展現代農業將起到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六是發揮了龍頭效應。希森集團舜京公司馬鈴薯種植基地成立后,企業用工優先安排合作社成員。農戶依托公司種植技術、種子、農藥等,帶動種植戶500多戶,可保護價收購,也可自主選擇銷售,起到了典型示范的帶動作用。













